漳浦博物馆成立于1991年3月,之前文物工作为县文化馆承担,博物馆开始成立时,馆址为始建于唐开元四年的漳州府衙和漳浦县衙,并作为漳浦县衙沿用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衙署正堂。
1999年12月,新馆迁到漳浦县西湖公园的湖心岛中。现有编制9人。 博物馆同时还承担漳浦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漳浦文物工作者先后进行了全县历代碑刻、城堡土楼、古窑址、庙宇等专题调查,并配合基本建设或打击盗掘活动进行了多次抢救性的考古发掘,主要有明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墓、灶山唐墓、石榴东晋墓群等较有影响,出土了明时大彬制紫砂壶、清陈鸣远款朱泥壶、明万历十三档六子菱形珠木算盘,唐“福建道”买地券等。
漳浦县博物馆下辖的黄道周纪念馆,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闽南地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黄道周纪念馆面积为1038平方米,系统介绍了黄道周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等。纪念馆常年免费开放,2016年10月,黄道周纪念馆更名为漳浦县文物保护中心,承担全县文物保护单位的宣传、保护和管理工作。
1 固定展览“典藏紫砂壶展” 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人文鼎盛的漳浦历史 漳浦在明末清初时,经济繁荣,文化风气极为兴盛。名人辈出,科举仕宦人数众多,清初对台用兵,出现了三百多的武将,正是这些往来于南北之间的文士官宦,把紫砂壶介绍给了闽南,为茶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清代初期,半发酵的乌龙茶制作工艺的出现,推进了后来的工夫茶饮茶风尚的形成,为紫砂壶的大量传入开拓了广阔的舞台。乌龙茶和紫砂壶经过简短的磨合,最终形成了流行在闽南、粤东和台湾地区的工夫茶俗。
第二部分 明卢维祯墓的发掘和时大彬制紫砂壶 1987年,明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墓被盗,漳浦县文化部门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清理出了一批文物。墓中出土了时大彬制鼎足盖圆紫砂壶、菱形珠木算盘、橄榄形漆木健身槌、万历青玉笔架、抄手石砚等一些重要的文物。 时大彬壶的出土,轰动了国内外古陶瓷界,对该壶给予高度的评价。在1990年亚运会期间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第一届中华文物精华展中,在200件参展文物中,时大彬制款鼎足盖圆紫砂壶作为福建省唯一的一件展品参展。
第三部分 清蓝国威墓与陈鸣远制朱泥壶 1989年,漳浦县文化部门对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蓝国威墓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共清理出了小朱泥壶、“若琛珍藏”款白釉杯、墨彩人物茶盘、小端砚以及装满茶叶的锡茶叶罐等文物。这批茶具的出土,说明了乾隆年间,流行于闽南地区的工夫茶俗已经形成,也说明了以紫砂壶随葬,已经开始成为漳浦地区的普遍的习俗。
2、临时展览 漳浦县是国家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博物馆临时展厅经常性开展剪纸作品精品展、剪纸进校园成果展等,进一步弘扬漳浦优秀传统文化,扩大漳浦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中小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
2018年6月15日,漳州市黄道周文化学术研讨会系列之黄道周书法创作作品展在博物馆开展,集中展出来自全国各地书法名家创作的76件书法精品外,还展示15件博物馆馆藏黄道周书画作品、文物及民间藏品,再现黄道周的书法艺术成就。2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书法爱好者参加了此次活动。对于挖掘传承黄道周书法的精神,书法艺术,推动当代艺术创作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019年春节期间,举办“贺新春·金石拓片题跋精品展”,共展出17名书法家近70件金石拓片题跋作品,通过展览,受众感受到古代砖瓦金石艺术的魅力,又欣赏到书法家题跋书法独特的章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