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越华章——广西多元民族文化概览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理形态呈盆地状,以盛产稻米闻名,制作出的米粉(如柳州螺蛳粉)享誉全国。由于气候湿热,当地饮食以酸辣为主,清爽开胃。
虽然名为"壮族自治区",这片土地还世居着瑶、苗、侗、仫佬、毛南等多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早在先秦时期就以"百越人"的身份建立了众多方国。千百年来,他们不仅培育了闻名世界的合浦南珠,还通过北部湾常年不冻的良港,与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地中海诸国进行商业往来,使广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博物馆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坐落于南宁市青秀区民族大道34号,馆藏文物近10万件。主要常设展览包括:
"广西古代文明陈列"
常年陈列(在展)二楼1号、2号展厅
“广西古代文明陈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建馆以来的第一个全面展示广西古代文明演变进程的基本陈列。陈列充分吸收、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研究成果,紧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时间为经,文化为纬,通过“文明曙光”“瓯风骆韵”“多元一体”“经略有方”“边疆巩固”五个部分,集中呈现手斧、大石铲、花山、铜鼓、海丝、摩崖石刻、土司等地域特色文化,生动阐释广西古代文明“悠久、多元、融合、开放、同心”的特点。
"合浦启航——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常年陈列(在展)三楼7号展厅
广西北部湾地区处于信风带,有绵长的海岸线和常年不冻的良港,有南流江等河流联系内陆腹地,与沿海各地的海路交通顺畅,加之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固有的传统交往,为沟通中原和出海航行提供了便利条件。《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便是从北部湾地区出发的。汉武帝平定南越国、设郡县后,便遣使团从合浦等港口出发,经马来半岛,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这一记载,标志着基于官方保障的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合浦也因此成为最早的始发港。以合浦港为重要节点,外联内通,建立起汉王朝与东南亚、南亚甚至更远的西亚、地中海地区经由海路的密切联系。
作为汉王朝沿海开放前沿的广西,中外文明在此碰撞与交融,留下如明珠般的璀璨珍宝,向世人诉说着丝路启航、踏星而归的历史故事……
"万卷·书生——馆藏古籍陈列"
该展览通过“书海之源”“书装之美”“书香桂影”“书卷之传”四个部分,共116件(套)古籍文物珍品。展示古籍尤其是广西古籍的历史源流、生产装帧、思想内容、相关人物和事件,以及古籍的传承等,呈现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古籍的丰富多彩及博大精深。着重展示和解析馆藏珍贵古籍、具有馆藏特色和广西地方特色的古籍,凸显展品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
这些展览集中呈现了手斧文化、海丝文化、摩崖石刻、土司制度等广西特色文化,并展示了书画珍品、文房四宝、瓷器文具等重要文物。其中馆藏的广西地方古籍尤为珍贵,具有鲜明特色。
镇馆之宝
扶桑树形铜灯(西汉)
藏品年代: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尺寸:高85厘米,底径20厘米
来源:1976年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出土
馆藏类型:金属器
这件珍贵的西汉铜灯造型与《山海经》中记载的扶桑树形态高度吻合。其主干顶端置有金鸟形灯盏,制作精美,反映了汉代广西地区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和丰富的文化想象力。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全新起航的广西博物馆将集收藏、研究、展览、教育、旅游、对外交流等职能为一体,立足“馆苑结合”“动静相辅”的办馆特色,致力于挖掘广西历史人文内涵、展现广西形象、讲好广西故事,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使文物能够“转”起来、“智”起来和“动”起来,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