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明清造船厂遗址博物馆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阿什哈达摩崖建立的遗址类博物馆,遗址规划范围57.87公顷,馆舍坐落在阿什哈达摩崖雾凇观赏带上,东临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邻松花江,自然环境优越,人文文化底蕴深厚,且周边有小雾凇岛、五龙宫、三清宫等客流聚集地,旅游优势显著。现吉林市明清造船厂遗址博物馆是国家AA级景区、吉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吉林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点。...[ 介绍 ]
吉林市明清造船厂遗址博物馆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阿什哈达摩崖建立的遗址类博物馆,位于吉林市丰满区江南乡阿什村(吉丰公路9公里处),是吉林市重要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十余万人次。 2012年10月由吉林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现隶属于吉林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负责吉林市明清造船厂遗址管理、维护、考古、发掘及遗址考古文献研究等工作。 吉林市又名“船厂”,以明清两代在此设厂造船得名,吉林市明清造船厂遗址博物馆陈列展览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是明代船厂、清代船厂、船厂与吉林城,详实的介绍了明代东北地区的设治、刘清领军造船的经历、明代吉林船厂所造船只的规制、吉林船厂为经营东北亚丝绸之路及传播中华文明所做出的贡献、清代吉林设治、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城、吉林城的修建、雅克萨之战吉林船厂的作用等内容,并展示了大量古地图、配备了造船场景沙盘、明清两代文物等辅助展览内容,给观众带来优质的视听盛宴。
明朝时期,为经略祖国东北,特派遣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于永乐十八年、洪熙元年、宣德七年三次领军至此兴役造船,建立造船基地,成为连接京师、辽东都司和努尔干都司的纽带。清朝时期,为抵御沙俄入侵,于顺治十三年在明代船厂的基础上设立清代吉林造船基地。并被吉林将军长顺监修《吉林通志》时收入“金石志”。1961年,由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吉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当时吉林市郊区文物管理所进行日常保护。1972年至1975年,吉林省博物馆对其进行了调查、拓拍。1983年,建立了一亭一阁。“阿什亭”由时任吉林市副市长李挥题写;“摩崖阁”由我国著名书法家金意庵先生题写。1990年建立了历史陈列馆,并在两处石刻外加筑玻璃罩。1992年,改由吉林市文物管理处进行日常保护管理。2002年,吉林市文物管理处建立了吉林明清船厂历史陈列馆,并对《吉林明清船厂历史陈列》进行了重新布展,进一步充实、完善了陈列内容。
吉林市明清造船厂遗址博物馆为遗址类博物馆,船厂遗址保护规划范围57.87公顷,遗址内的摩崖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首批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迄今为止吉林省内发现的唯一一处明代摩崖石刻。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为阿什哈达摩崖,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虽历经风雨沧桑,但字迹仍然清晰可辨。这是第一块永乐摩崖刻石,有阴刻,正书,竖写的碑文三行,分别为“甲辰 丁卯 癸丑 春立,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大明永乐十九年”。
这就是第二块宣德摩崖刻石,有阴刻,正书,竖写的碑文七行,分别是“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永乐十八年领军至此,洪熙元年领军至此,宣德七年领军至此,本处设立龙王庙宇永乐十八年创立,宣德七年重建,宣德七年二月卅日□□”等文字,由此详细介绍了刘清在永乐十八年,洪熙元年,宣德七年领军造船的具体时间。
这两处摩崖石刻不仅是刘清将军个人的功绩碑,更是明朝经略东北的有力见证,对研究东北边疆历史有着重大意义。“三朝青史舟舰松花万里传钦命,一统中华扬威黑水千载话金瓯”,是对阿什哈达摩崖石刻生动的历史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