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博物馆
综合类 免费 0 粉丝

临夏市博物馆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文物管理所,1996年更名为临夏市博物馆。临夏市博物馆馆址设于临夏市东公馆院内,占地8613平方米,馆内现有馆藏文物2129件,其中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75件,三级文物494件。共有展厅11个1100平方米,常设展厅分别为瓷器展厅、书画展厅、铜器展厅、玉石器展厅、彩陶展厅和民俗展厅,另有5个临时展厅,是一处集历史文物、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博物馆。 临夏市博物馆按照把博物馆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先进文化,愉悦群众的精神家园;广大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旅游业发展的新兴景点;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的目标,于2009年8月1日经过多方努力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免费开放工作坚持“三贴近”原则,服务政府,服务群众,全年免费开放(法定节假日、双休日均正常开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观的热情,参观人数倍增,向社会提供了较好的服务,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成为宣传临夏市、了解临夏市的窗口。2024年晋升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介绍 ]


临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史前文化、花儿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牡丹文化交相辉映,马家窑、齐家等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恐龙足印、古动物化石等反映地球演化进程的地质遗迹分布密集,是镶嵌在甘肃这柄“玉如意”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临夏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对齐家坪遗址、半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开了临夏史前彩陶文化的神秘面纱,驰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与后来发现的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共同构成了时间跨度长达3000多年的彩陶文化序列,是系统研究中国史前先民文化的珍贵物证资料。数千年的文明进程给临夏遗留下了丰厚的文物资源,出土的“中华第一刀”“中华第一镜”“玉七联璧”等一大批珍贵文物,成为临夏的地域符号和靓丽名片,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特别以出土于积石山县三坪遗址的马家窑类型双耳四鋬漩涡纹彩陶瓮最为著名,被郭沫若先生命名为“彩陶王”,是国宝级文物,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临夏州博物馆成立于1979年1月。2008年1月,州委、州政府批准成立临夏州彩陶馆,与州博物馆合署办公,副县级建制。2014年11月,临夏州彩陶馆(州博物馆)迁至临夏市东区思明路1号。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87平方米,展厅面积3034平方米。功能分区包括开放区、办公区、文物库房、监控室和多功能报告厅。开放区分上下两层,共设六个展厅,另外设置贵宾接待室、少儿活动中心、临时展厅、文创产品展销厅。目前共有办公室、保管修复部、考古研究部、陈列展览部、社会教育部、安全保卫部6个科级科室,工作人员68名,其中包括7名继续紧缺引进大学生在内的在职人员40名,公益性岗位14名,临聘人员2名,保安人员12名。

临夏州彩陶馆(州博物馆)设施齐全、功能配套,属综合性国家二级地志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协会团体会员、甘肃省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也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兰州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文科实践教育基地、西北民族大学教学实习基地,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文化研究价值。

临夏州彩陶馆(州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源十分丰富,现有各类馆藏藏品25145件(套),其中陶器10290件、玉器851件、石器1144件、铜器743件、金银器152件、海洋化石225件、书画337件、花儿史料5328、杂类6075件。一级文物66件、二级文物348件、三级文物2839件、一般文物9818件。现有基本陈列《古陶神韵·马家窑文化彩陶展》和临时展览《定西众甫博物馆馆藏交流展》。

当前,临夏州彩陶馆(州博物馆)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依托我州丰富的彩陶文物资源,深入挖掘临夏彩陶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进行提升改造,同时进一步加大彩陶文化宣传推介,提升临夏彩陶文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保护、传承、弘扬、利用临夏彩陶文化推向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