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于2019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常设展览为“西京风华-辽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以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为主题,集中展示大同地区出土的辽金元时期文物,共设有“京华锁钥”“法相庄严”“茗酌商贸”“溢彩生活”“魂归彼岸”五个展厅,另设有文创商店、茶室等,现有藏品256件套,其中一级文物6件套,代表性的如阎德源墓出土的丝织品等。展览荣获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山西省首博物馆精品陈列展览评选推介精品奖。 馆内从业人员9名,其中综合办公室7名,专职讲解员2名,另有保安、物业人员若干。展厅内配有墙震报警器,周界报警器、红外报警器、红外对射报警器、三鉴报警器等技防设备,以及烟感探测器、声光报警器等消防设备。监控室内可以对整个展厅内部外部及周边区域实施无死角监控,同时还设有消防控制器、技防控制器等。
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位于大同市平城区清远街北侧95号,以复建的开化寺为场馆,是一座专题性博物馆。该馆为大同市博物馆耗时两年精心打造,也是大同古城内首座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2935平方米,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以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为主题,将大同地区出土的辽金元时期文物,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展览分“京华·锁钥”“法相·庄严 ”“茗酌·商贸”“溢彩·生活 ”“魂归·彼岸”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 京华·锁钥
西京大同,处于古丝绸之路,不仅是当时北方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契丹王朝将西京视为重地,“非亲王不得主之”;金代统治者以西京来控御金朝西部国土。辽金统治者先后在西京大同“修司衙,建宫殿,立学宫”,逐步推进城市建设。元代,西方各国使节、商旅等通过商贸之路接踵而至,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大同是“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城市”。
第二单元 法相·庄严
辽代佛教兴盛,圣宗降旨全国尊崇佛法,建造佛寺,抄刻经藏;道宗清宁八年(1062),建华严寺设祖庙供奉历代诸帝石、铜像。金自开国之初就信奉佛教,太宗完颜晟将佛教引进王室后,在内廷供奉佛像,寺院塔幢大量兴建。巍峨雄伟的华严寺、庄严古朴的善化寺、精巧玲珑的观音堂等寺院建筑,为西京大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元代,西京五教俱兴,大普恩寺(今善化寺)曾集4万僧众作资戒会七昼夜,规模空前,蔚为壮观。
第三单元 茗酌·商贸
随着南北方商贸和文化的频繁交往,饮茶和饮酒成为西京地区的社会风尚,无论是重大典礼仪式,还是日常生活都与之息息相关,“行茶”“行饼茶”等仪式成为时尚。茶酒在西京地区的风行,扩大了对饮用器具的需求,瓷器贸易空前繁荣,地方瓷窑发展迅猛。近年在西京大同出土的大量陶瓷器中既能见到以鸡腿瓶为特色的契丹式瓷器,又能看到定窑、磁州窑系的中原式瓷器,还有来自南方的湖田瓷和景德镇的青花瓷。
第四单元 溢彩·生活
辽金元时期,社会生活异彩纷呈、绚丽多姿。在物质生活方面呈现出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的态势。服饰方面多体现出契丹、女真及蒙古特质,同时又夹杂汉人习韵。家居陈设方面,凸显低矮型家具向高型家具的转变。日用器具的丰富,反映出迁居西京大同的少数民族,饮食习俗与汉族差异渐小。这些变化体现了民族间的相互接受和共同发展,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第五单元 魂归·彼岸
古人事死如生,对葬具及随葬品的选择都较为考究。辽金元三代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丧葬文化既有本民族特点,又与汉族传统有所融合。辽早期,沿袭五代之风,以土葬为主,多随葬大型魂器,中晚期流行火葬,以陶、石棺为主要葬具。金代盛行火葬。西京大同地区墓葬形制以砖室墓为主,其次为土洞墓,墓室内通常绘有壁画,内容生动再现了墓主生前的世俗生活和时代特征。造型独特的大型魂器、技艺精湛的陶棺瓷罐和极富特色的神秘覆面,精心装点了墓主的魂归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