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对蚝岗贝丘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于保护和发掘需要,由东莞市南城街道办事处出资将原遗址上的民居拆迁。2005年4月至2007年6月,在省、市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决定在蚝岗贝丘遗址上兴建起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经各方努力,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于2007年6月28日建成并免费向社会开放。博物馆现有馆藏藏品906件/套,以蚝岗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出土的文物和三江流域彩陶文物为主要特色,其中馆内收藏的两具五千多年前的人类骨骸极具考古和科研价值。基本陈列方面,通过蚝岗遗址现场和出土文物结合,全面展示考古材料所反映的蚝岗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状况,力求复原史前蚝岗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的情景。博物馆共分为三层,包括遗址展厅、文物展厅、三江流域彩陶文化展厅等。人力资源方面,现有工作人员7人,编制名额为4人,专业技术岗位以本科学历层次为主。其中副高1人,中级2人,初级2人,并有一人现为国家水下考古队员,管理人员均具备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安防设施方面,我馆内部安装消防设施有:消防联动柜、红外对射火灾探测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博物馆监控设施有:高清摄像枪、红外双鉴探头、旋转快球等用于整个博物馆的安全监控。
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于2007年6月正式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蚝岗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贝丘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蚝岗遗址现存面积约600平方米,2003年4至7月,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残件,发现红烧土活动面、房址、墓葬、灰坑、沟等新石器时代遗迹。墓葬中出土了两具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骸。蚝岗遗址由于文化内涵丰富在珠三角史前考古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因而被考古专家誉为“珠三角第一村”和“东莞历史文化的基石”,是目前东莞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生活遗址。
展馆共分三层,由时光隧道、遗址展厅、蚝岗文物展厅、三江彩陶展厅、临时展厅、互动展厅等组成。博物馆将考古发掘现场与出土文物、图片和场景复原等展示手段相结合,真实生动地再现了5000多年前“蚝岗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情景和遗址发掘过程。并汇聚了珠江、长江和黄河三大流域的彩陶,集中展现中国多姿多彩的彩陶文化。
作为一家社会公益单位,蚝岗遗址博物馆对社会各界实行全年免费开放,并对学校和一些社会团体提供免费讲解服务。博物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加强自身宣传,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对东莞文化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是东莞重要的爱国主义和乡土教育活动场所之一。
我们这里有两个教育活动,互动展厅和陶吧实验室。互动展厅通过动手体验“考古”、修复“文物”、设计陶器图案和趣味有奖问答等方式,增加了趣味性和科普性。而陶吧主要是介绍陶器的基本知识,以及陶器的加工制造步骤,区别陶器与瓷器,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让同学们亲自动手体验“看陶”、“制陶”、“画陶”、设计陶器图案等方式,加深他们对陶器的印象和认识,增强我们蚝岗遗址博物馆的教育趣味性,使博物馆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
博物馆还在会议室配置了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定期邀请专家或由本馆工作人员为市民免费进行各种类型的文化讲座,使博物馆成为文化知识的讲堂,利用博物馆公益性,向广大市民传播文化知识,使远古人类的遗址变成传播文明的殿堂,充分显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魅力,是东莞在文化新城建设中又一新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