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成立于1954年。当时的馆址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位于济南市广智院街广智院旧址,系1904年英国浸礼教会牧师怀恩光创建,原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博物馆之一;西院位于济南市上新街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原是一处融道、佛、儒、基督、伊斯兰五教合一的宗教团体驻地,1942年建成。山东省博物馆成立后,将济南广智院旧址辟为自然陈列室、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辟为历史陈列室。...[ 介绍 ]
山东博物馆概述
山东博物馆(原名山东省博物馆)成立于195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当时的馆址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位于济南市广智院街广智院旧址,系1904年英国浸礼教会牧师怀恩光创建,原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博物馆之一;西院位于济南市上新街济南道院旧址,原是一处融道、佛、儒、基督、伊斯兰五教合一的宗教团体驻地,1942年建成。山东省博物馆成立后,将济南广智院旧址辟为自然陈列室、济南道院旧址辟为历史陈列室。
五十年代的山东省博物馆
山东省博物馆建馆之初,藏品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接收了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拨的抗战时期南迁文物(原山东省图书馆金石保存所收藏的青铜器、书画、善本书等);二是接收了原济南广智院历年来搜集的动植物标本以及各类文物藏品;三是接收了原解放区山东人民政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收集保护的各类革命文物。
1954年至1980年期间,山东省博物馆作为山东唯一的省级文博机构,承担起了山东境内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开展了大量田野调查,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收藏了大量珍贵出土文物,使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1991年8月,位于千佛山北麓的新馆动工兴建,1992年10月落成开放。至此,山东省博物馆发展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包括历史、自然、艺术等多门类的新型省级博物馆,成为全省文物的收藏中心和展览中心,尤其在陶瓷器、青铜器、甲骨文、陶文、封泥、玺印、简牍、汉画像石、书画、善本书、革命文物等收藏方面见长。
九十年代的山东省博物馆
进入新世纪,山东省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文化设施和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2006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山东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建设又一次提上日程,成为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发展山东文化事业、促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一项重大决策。新馆选址在济南市区主干道经十路东段,2007年12月29日举行奠基,2010年6月圆满竣工,2010年11月16日正式向社会开放,山东省博物馆至此更名山东博物馆,开启了文博事业的新篇章。
山东博物馆新馆
2010年山东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8.29万平方米,在馆舍面积、展陈环境、自动化管理、文物保护等硬件设施方面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为适应新馆全方位高标准提升的工作需要,自新馆建设项目确立起,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物局就积极筹划山东博物馆人才队伍的壮大和优化,重视对博物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吸纳,为山东博物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
2012年,山东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24年,入选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藏品以富有地方区域特色的历史、自然、艺术类藏品为主,拥有各类藏品40余万件,其中陶瓷器、青铜器、甲骨文、简牍、汉画像石、服饰、书画、古籍善本、革命文物等收藏尤为丰富。
山东博物馆拥有展厅23个,展陈面积2.5万平方米,形成了以基本陈列“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为核心,“佛教造像艺术展”“汉代画像艺术展”“瓷·韵——山东博物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山东龙——穿越白垩纪”“晶·彩——探寻神奇的矿物世界”等七个专题展览为支撑,原创性临时展览为补充的展陈体系。山东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新的山东博物馆不仅承载着山东省博物馆百年发展历史,也承载着新馆建设者和文博工作者繁荣文博事业的信心。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山东博物馆将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一流业绩,服务于社会大众,为建设文化强省履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