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原名“上海水产大学中国鱼文化博物馆”,下辖鲸馆和水生生物科技馆、校史馆、三史馆、学科馆,是专业从事收集、研究、展示海洋生物及其文化的博物馆,2008年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命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其前身为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1952年所建鱼类标本室。鲸馆于2002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建筑面积为1036 M2,展厅面积为900 M2;水生生物科技馆于2002年建成,2008年学校搬迁时拆除,2012年又在临港建成并开放,建筑面积为500M2,展示面积为300 M2;校史馆2010年建成,建筑面积为400M2,展示面积为300 M2;三史馆建筑面积为400M2,展示面积为300 M2。本馆馆藏标本4万号,展出水生生物标本1000余件,有“海洋生物探秘”等3个基本展示。展品有一条体长18.4米长的抹香鲸外形标本及其骨骼标本,有“海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标本,有活化石之称的鹦鹉螺、翁戎螺标本,以及数百件绚丽多姿的贝类标本和造型别致的鱼文化展品。
博物馆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教育活动,如2007年在上海科技馆参加了“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联展”,2008年在苏州工业园区合作举办“阳澄湖大闸蟹主题展”。2009年发起承办“文化迎世博——2009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联展”,2010年“高校博物馆与城市发展”,2011年“红色旗帜•历史丰碑•大学文化”,2012年举办了上海市教育系统博物馆联展,2013 年举办的“中国梦 民族魂——上海高校博物馆联展”走进了成都、走进科技馆,2013年7月——8月海洋文化图片展走进社区,向市民展示海洋文化知识, 2014年4月27-5月10日在上海图书馆展出的“博苑撷英——2014上海高校博物馆联展”活动;2014年6月8日——2014年6月20日,在上海海洋大学大团高级中学展出“建设海洋强国梦图片”;2014年6月24日-6月30日“建设海洋强国梦图片”专题巡展,2014年8月27日-9月2日在上海图书馆举办“蓝色文明 强国新梦图片展”。通过系列巡展吸引更多人走进海洋、了解海洋、研究海洋、探索海洋、合理开发海洋,促进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处和不断发展。
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是依托鱼类学、水生生物学等学科而建的特色展馆,下辖鲸馆、水生生物科技馆、校史馆和三史馆,是专业从事收集、研究、展示海洋生物及其文化的博物馆,以“普及海洋科学,传承海洋文化”为己任,致力于海洋教育事业。其前身为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1952年所建鱼类标本室。现有馆藏标本数万号,其中定名标本约2000种,模式标本近40种。2002年,1036平方米“上海水产大学鲸馆”建成并对外开放;2005年被上海市科教党委命名为“上海水产大学中国鱼文化博物馆”;2008年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
鲸馆位于杨浦校区,展示面积约900平方米,“镇馆之宝”是一条体长18.4米长的雄性抹香鲸外形与骨骼标本,有“海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标本,有活化石之称的鹦鹉螺、翁戎螺,以及数百件绚丽多姿的贝类标本。
水生生物科技馆位于临港校区,展示面积约300 平方米,展览主线按长江流向从源头一直到东海,围绕“人类与水世界和谐共处”主题,通过栩栩如生的水生生物标本和图文并茂的展板,利用灯光布景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营造多姿多彩的水生生物世界。
校史馆以上海海洋大学历史为线,以校训“勤朴忠实”为魂,展现了学校的历史沿革与主要成就。校史馆分艰苦创业、巩固提高、厦门办学、充实发展、战略转型、再展宏图六大版块,同时辅以海大精神、历史沿革、春风化雨、历任领导、朱元鼎纪念厅、师者风范、桃李缤纷、挥旌临港、扬帆海洋、碧海搏浪等辅助版块。
三史馆成立于2012年,旨在反映上海海洋大学传统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着重展示水产养殖、水生生物学、鱼类学、捕捞学、渔业资源学、水产品加工与贮藏等6个传统学科,以及由其衍生的16个专业和33门课程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脉络。
学科馆成立于2022年,以“发展沿革与学科布局、教学科研成果、服务地方发展”为主线,展示了上海海洋大学以“渔权即海权”为初心,以“勤朴忠实”校训精神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使命,扎根祖国大地,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服务地方发展,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果。
鲸馆: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318号;
校史馆、水生生物科技馆: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上海海洋大学图文楼107(校史馆)、图文楼7楼(水生生物科技馆);
学科馆: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技大楼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