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在抗日战争期间经历了怎样的迁徙?

故宫文物在抗日战争期间经历了怎样的迁徙?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1 个回答

丝绸之路探险者 - 销售

故宫文物在抗日战争期间经历了一场规模浩大、历时十年的迁徙,创造了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奇迹。


南迁上海与南京(1933年):

日军侵华威胁北平后,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决定实施文物南迁计划。1933年,首批文物装箱南迁至上海,随后转运至南京新建的文物库房存放。

分三路西迁四川(1937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京告急,文物再次分三路向西南迁徙:

北路:经陕西宝鸡、汉中,最终抵达四川峨眉。

中路:经湖北汉口、重庆,转运至四川乐山。

南路:经湖南长沙、贵阳,最终运抵四川巴县(今重庆巴南区)。

战时保存(1937-1945年):

文物在四川三地(峨眉、乐山、巴县)的寺庙、山洞等隐蔽场所保存,全程由故宫工作人员严密守护,避免日军轰炸和潮湿环境的损害。

战后回迁(1945-1947年)

抗战胜利后,三处文物于1945年在重庆汇合,1947年全部运回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分文物陆续运回北京故宫。

部分文物运台(1948-1949年):

国民党政府撤退台湾前,从南京库房挑选2972箱文物分三批运至台北,后成立“台北故宫博物院”。


尽管历经战火与长途跋涉,故宫文物几乎完好无损,展现了当时文物保护工作的高效与艰辛。这一迁徙被誉为“文化长征”,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典范。


来源:《如何看懂一座博物馆》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 1 关注
  • 0 收藏,49 浏览
  • 提出于 2025-04-17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