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有那么多文物藏品,那这些藏品到底是怎么进入博物馆的呢?博物馆有四种渠道搜集藏品,分别是社会搜集、考古发掘、自然标本采集、民族学调查。
这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搜集,就是把散落在社会上的文物都搜集到博物馆。这其实并不是件简单的事。
博物馆经常使用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第一,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征集。如果博物馆确实需要某类文物藏品,就可以面向社会发出公告进行征集。一般来说,这种征集都是有主题的,要选定征集对象,并且制定征集计划和方案。目标明确,集中火力,在一段时间内就干好一件事。
第二,就是收购,也就是花钱买。实际上,即使是公开征集,也需要用金钱购买。但是这种买卖是公平的,不能强买强卖,也不能恶意杀价。博物馆的领导更不能利用职务之便,假公济私,购买亲朋好友的“文物”。对于一些重要藏品,博物馆可以到拍卖会上竞拍,并且对于收购的流程要做好详细的记录。
第三,博物馆可以接受藏家的捐赠或捐献。很多藏家特别伟大,会将自己收藏的文物捐赠给国家。这种高尚的行为,应该受到社会的尊敬。但是博物馆在接受捐赠的时候,也要认真地鉴定,对于不符合自己馆藏标准的捐赠品,也要婉言谢绝。如果是符合标准的捐赠品,博物馆应该将捐赠的来源、流传的经过等做好详细的记录,并给予捐赠者适当的奖励。
第四,调拨和交换。调拨是上级主管部门按照各馆的性质和需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将文物分配。或者是馆际之间,一方选择无条件地支援另一方。在新博物馆成立的时候,馆内的藏品来源主要就是靠调拨。馆际之间还有一种方式叫作藏品交换,比如一个馆重复的藏品比较多,或者众
多藏品与本馆的性质和任务不符合,而别的馆需要,那就互相交换一下,双方都不吃亏。调拨是单向的,交换是双向的,都是博物馆馆际之间的行为。
最后,就是接收移交,也被叫作拨交。
有一些不是博物馆的单位会收缴一些文物,比如海关验扣查抄了一批东西,经专家鉴定是文物;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冶炼厂、造纸厂突然发现了一批文物;文物商店因为改制,有一批不能售卖的文物等,这些单位不具备保管文物的职能和条件,于是需要把这些文物按照相关的手续,移交给博物馆。
考古挖掘是博物馆搜集藏品的重要途径之一。考古工作人员在地下或者水下发掘出文物,再拨交博物馆进行保管,也有在发掘原址直接建立博物馆以保存文物的情况。
考古挖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就是考古队主动地、有计划地进行挖掘,叫作主动性考古挖掘。
另一种就是在一些建设工程或者农业生产中,发现了古代遗址或者古墓葬急需进行抢救性清理,这叫作抢救性考古挖掘。
考古挖掘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考古人员必须经过田野考古的专业训练,具有考古知识,并且要熟练地掌握科学的发掘方法和发掘的程序。
除了社会搜集和考古挖掘之外,还有自然标本采集和民族学调查。
自然标本采集主要针对自然科技类博物馆或者一些综合博物馆。因为它们主要的藏品就是岩石、土壤、矿物、动物、植物等自然标本。采集人员在采集标本的时候要力求完整,不要损坏,并且要及时进行保护或者加工处理,以免让标本腐烂、变质、变形或者受到其他损坏。
民族学调查主要是为了搜集民族文物,尤其是除了汉族之外的各个少数民族文物。这种文物包括与各个民族有关的实物、遗址及文献资料。在调查工作中,要讲究工作方法,因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要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并且要对民族文物进行真伪鉴别,详细收集文物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