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博物馆概览
名称:西藏博物馆
类别:综合类博物馆
位置: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罗布林卡路34号
西藏历史文化背景
远古时期:
冰河时代起,牦牛与青稞支撑藏族先民生存,孕育象雄文化。
牦牛奶制酥油茶,青稞酿低度酒,用于敬神。
唐代吐蕃王朝:
松赞干布统一西藏,与唐朝联姻(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布达拉宫始建。
清代管辖:
中央政权通过册封(如八世达赖)巩固对藏区治理,延续千年密切往来。
在我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耸立着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早在冰河时期,这里就生活着成群的牦牛,生长着耐寒营养的谷物——青稞。尽管气候干冷,环境艰苦,远古的人类依靠这两样宝贝,依然孕育了灿烂神圣的象雄文化。藏族人民食用的金黄色的酥油是用牦牛奶做的,加上盐和茶叶,一碗香浓可口的酥油茶就诞生了。而青稞除了能做糌粑,还能酿出清新的低度数酒,用以敬奉天地神明。
唐朝时,西藏各部形成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其后,首领松赞干布与唐朝联姻,迎娶文成公主,使高原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愈加频繁,著名的布达拉宫的修建正是与此有关。之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藏区与内地的交往都无比密切,中央对藏区的管辖也变得更加稳固而持久。
常设展览:
馆内藏品包括在藏北发掘的石器、骨针和陶器,藏金粉、银粉、珊瑚粉书写的藏文典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如乐器、法器等,系统阐释了藏区的悠久历史以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歌颂了西藏在缔造中华文明中做出的伟大贡献。
《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展》
展览位置:西藏博物馆2F
展览面积:6288平方米
展览数量:2000余件(套)
展览主题:系统阐释西藏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
《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
展览位置:西藏博物馆1F
展览面积:2737平方米
展览数量:700余件
展览主题:展示高原人民的民情风俗、文化性格、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帮助观众增进对西藏
《雪域丰碑——西藏革命文物展》
本展览面积1562平方米,展线长334米,展品300余件套,这些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解放西藏、经营西藏的见证。展览中的每一个革命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在西藏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
一件件革命文物、一次次历史回忆、一颗颗红色的种子在雪域高原上铸就了一座辉煌的雪域丰碑。
镇馆之宝:
双体陶罐
时代:新石器时代(卡若文化)
出土地点:西藏昌都卡若村
特点:
造型如两只相向而立的小兽,颈肩部带孔钮,象征动物耳尾,兼具穿绳携带功能。
作为礼器,是西藏东部卡若文化的代表性陶器。
文化意义:卡若遗址是西藏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大量石器、骨器、陶片及装饰品。
其他代表性藏品
1. 嘎乌:
藏族护身符,男性佩戴者多为方形,表面镶嵌宝石,悬挂于左臂与左膝之间,寓意平安。
2. 唐卡:
藏语音译,指色彩艳丽、内容丰富的藏族绘画,涵盖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主题。
3. 藏文典籍:
用金粉、银粉、珊瑚粉书写,具有极高艺术与宗教价值。
4. 珊瑚护法神面具:
以红珊瑚珠串成,华丽庄严。
5. 八世达赖王印:
清代乾隆皇帝册封八世达赖喇嘛的王玺,见证中央与西藏的密切关系。
博物馆特色
藏品涵盖石器、骨器、陶器、典籍、手工艺品(乐器、法器)等,系统展示西藏与内地的文化交融。
唐卡、嘎乌等民族艺术品独具魅力,体现藏族信仰与审美。
西藏博物馆里收藏的唐卡画也是绝无仅有的。唐卡是藏语音译,指的是一种藏族绘画艺术。这些绘画艺术品色彩艳丽奔放,内容包罗万象,切实地反映了藏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