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当然不能一直被锁在库房的"小黑屋"里,也不能仅限保管员和研究员欣赏。它们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需要走进公众视野,被更多人所了解和认知。于是,如何将这些文物以最佳方式展示给观众,就成为博物馆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展览职能。
在博物馆专业领域,"展览"和"陈列"这两个术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多年前,博物馆界更习惯使用"陈列"一词,如今这两个概念已经可以通用,也常被合称为"展陈"。但现代博物馆的展陈工作,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物品摆放。
很多人对博物馆展览存在误解,认为不过是把库房里的文物搬到展厅,配上说明牌,做些装饰美化——仿佛这只是"美工"的职责。实则不然,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专业学问。博物馆文物库房收藏着成千上万的藏品,策展人首先要从浩瀚的藏品中精挑细选,这需要扎实的文物专业知识,要能准确辨识每件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特色及其相互关系。
文物的展示绝非"码白菜"式的随意摆放。优秀的展览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同时兼顾艺术美感;既要体现严谨的逻辑结构,又要能娓娓道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种融合思想性与创造性的工作,我们称之为"策展",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人士就是"策展人"。
"策展人"确实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职业称号。他们就像电影导演一样,将展览视为自己的艺术作品。不同的是,他们的"演员"是沉默的文物,这些特殊的"演员"不会自己诠释角色,需要策展人运用各种展示手段让文物"开口说话",向观众传递历史的讯息。
现代博物馆展览主要分为两大类:基本陈列(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特展)。基本陈列通常是依托本馆藏品打造的长期展览,因为使用的是自有藏品,可以无限期展出。而临时展览则多为馆际交流项目,展品需要按时归还,因此展期都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当代博物馆展览,无论是常设展还是特展,都已不再是简单的文物陈列。一个成功的展览需要经过严谨的学术论证和创意构思:展览主题必须深思熟虑,展示形式既要规范又要富有艺术感染力,让观众感受到布局的合理性、视觉的美感和参观的舒适性。现代展厅还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装置,打造"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展览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这种从传统陈列到现代展陈的演变,体现了博物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今天的博物馆展览不仅是文物的展示平台,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知识与公众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