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鞍山市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xxx。欢迎大家来到鞍山市博物馆参观,鞍山市博物馆成立于1983年,是地方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国家二级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馆建筑面积为7400平方米,共有八个展厅。
首先请随我进入本馆的第一展厅——《鞍山史迹话沧桑》地方史陈列展。
这边我们看到的是鞍山的沙盘模型。鞍山,地处祖国东北、辽宁中南部,它不仅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中国第一钢铁工业城市,有着“共和国钢都”的美誉,还因盛产岫玉,又有“中国玉都”之称。
鞍山现辖海城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和铁东、铁西、立山、千山等城区,总面积9252.3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300余万。
鞍山历史悠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9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海城仙人洞遗址、析木城石棚、金塔、银塔、千山古建筑群、鞍山钢铁厂早期建筑、卧龙山山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9处。
20世纪8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对海城小孤山仙人洞遗址进行了多次科学发掘,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足迹,从此为我们揭开了鞍山地区距今4万—2万年前,人类生活的真实场景。
现在大家在展柜当中看到是小孤山仙人洞出土的石器、骨制品和动物化石。小孤山仙人洞遗址是迄今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人类居住遗址,出土的这些文物都为研究旧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状况和生产力水平提供了珍贵材料。
首先我们看一下石器,在原始社会时期,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人们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制造石器,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岩石区拣取石块,用砸击和锤击的方式打制成合适的工具。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生产经验的积累,更是出现了一些石器制造场。
请看这件石球,是当时的狩猎工具,最早是直接用手抛出去,后来随着经验的积累先民们发现将石球捆绑在一起抛射,距离会更远而且杀伤力会更大,所以石球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狩猎方式之一,属于远射武器。
后方展示的是骨制品,请看这三枚骨针,骨针是史前人类掌握缝纫技术和用兽皮着装的重要证据。小孤山发现的这三件骨针,均用动物肢骨片和象牙,采用磨、剔、钻相结合的方法制成,针孔更是用双面对钻的方式制作的。
接下来是动物化石,小孤山人生活时期,属于第四纪晚更新世时期,适宜古动物群生活。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7个目,34个属,40个种,主要有最后斑鬣狗、棕熊、北方狐、猛犸象、披毛犀、马鹿等。仔细观察这些骨骼我们可以发现,有些上方有破裂的痕迹,说明当时的人类已懂得用石器敲碎并吸取骨髓,以得到更好的营养补给。
请看独立展柜里,这是猛犸象牙。猛犸象周身覆盖有长毛,也称长毛猛犸象,生活年代约1万1千年前,有一层厚脂肪可隔寒,夏季以草类和豆类为食,冬季以灌木、树皮为食,以群居为主。
前方我们看到的是小孤山仙人洞复原场景。海城小孤山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遗址,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孤山人穿着用骨针缝制的兽皮,佩戴由穿孔兽牙和蚌壳制成的装饰品,围坐篝火取暖和烧烤食物。成年男子使用加工制造的标枪、木棒、渔叉、石球等武器去捕猎,而妇女和孩子们便在山坡与河流两岸采集野果。
(以下为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6000年左右,鞍山地区进入了以陶器和原始农业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他们完成了石器制作由打制法向磨制法的转变、学会了农耕和制作陶器,甚至还学会了修盖房屋。展柜中展示的这些陶器,都是鞍山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实物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