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中晚期青铜甬钟是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核心器物,作为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时期,在战国秦汉时期达到流行高峰。甬钟因其钟体顶部设有可悬挂的"甬"(中空的柱形柄)而得名,从商代的铙演变而来,实现了从"手持"到"悬挂"的演奏方式转变,更适配礼乐场合的演奏需求。甬钟采用合瓦形结构,钟体厚重,形制瘦长,甬为圆柱形,甬下部有旋和干。钟体两面各有18个钉形枚,每面枚分为两区,每区三组,三枚为一组。钟身三分之二处有圆箍一道,上宽下窄,篆间及旋饰羽状纹,鼓部饰螭纹,干部饰兽头纹。作为礼器,甬钟是身份等级的象征,只有诸侯、卿大夫等贵族才能使用,且数量、规格严格遵循礼制。作为乐器,甬钟常成组(编钟)使用,可演奏复杂乐曲,用于祭祀、宴饮、朝聘等重要场合。西周甬钟在音乐性能上具有独特特点,大钟发出的声音震荡时间长,因此不专设敲击点,而小钟则往往在鼓部设置敲击点,产生音高准确的正鼓音和侧鼓音。甬钟表面多铸有精美的纹饰和铭文,铭文记载作器者、祭祀对象、战功等重要信息,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史料。西周中晚期青铜甬钟不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更承载着丰富的礼乐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礼乐制度的重要实物见证。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