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陶纺轮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纺织工具,体现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水平。这种圆饼形或凸圆形的陶制工具中间有孔,使用时插入木柄或骨柄组成纺锤,用于捻线纺纱。陶纺轮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见证。商周时期的陶纺轮尺寸相对较小,质量较轻,反映了当时纺织技术的进步,能够适应使用较细的纤维纺线。从材质上看,商周时期的纺轮从早期的石质、骨质逐渐发展为以陶质为主,这一演变过程与制陶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陶纺轮的使用过程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人们将野生麻、葛等植物纤维扭成一股后,通过连续转动纺轮,利用重物旋转的力量将纤维拧成线,为织布准备条件。这种原始的纺织手工艺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衣物缝制所需的纱线,还可用于编结渔网、系绳绑物等日常用途。商周陶纺轮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古代纺织技术、手工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是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物。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