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安徽界首黄绿釉缽 解说词

明安徽界首黄绿釉缽是一件明代陶器,高5.7厘米,口径17.3厘米,底径11.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这件黄绿釉缽采用安徽界首特有的彩陶工艺,体现了明代民间陶器的独特艺术风格。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源于唐代,是淮北手工艺的精华,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渐演变为三彩刻画陶,但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依然保持了古老的风韵。界首彩陶的制作原料取自淮河流域特有的淤泥,这种淤泥经河水冲刷后具有坚韧的弹性和可塑性,便于塑造千变万化的形态。这件黄绿釉缽以黄绿两色釉彩为主,颜色清晰,过渡自然,彩层均匀协调,表面光泽明亮,体现了界首彩陶的典型特征。界首彩陶的造型多以圆形为主,圆形陶器比其他形器的容量大,实用性更强,而且烧制也不易变形。明代界首窑继承了唐宋以来的三彩工艺传统,在釉色运用和装饰技法上有所创新,黄绿釉的搭配既体现了民间艺术的质朴美感,又展现了明代陶器制作的工艺水平。这件明安徽界首黄绿釉缽不仅是实用的生活器具,更是研究明代民间陶艺和地域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