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博物院为呼和浩特博物院分馆,国际博物馆协会会员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
昭君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是以匈奴历史博物馆、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为基础,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昭君墓遗址为依托的一座遗址型博物院;也是以昭君出塞佳话及其王昭君墓系列纪念性设施为主体,集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展示和游览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是首个全面展示昭君出塞为代表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专题博物馆。总占地面积为45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5000平方米。2021年3月起免费向公众开放。
王昭君墓遗址是内蒙古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墓葬遗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就了昭君博物院文物保护和昭君文化研究的新高地。2006年,王昭君墓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考察王昭君墓遗址,挥毫题写了《谒昭君墓》七绝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这首诗后被镌刻在石碑上,立于墓前,为王昭君墓遗址增添了深邃意境。王昭君墓遗址,是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被誉为“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昭君博物院现有文物藏品3486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63件(套)。博物院以中国北方系青铜器、汉代文物、昭君老月份牌广告画以及现昭君出塞相关当代书画文物最具特色。文物藏品涵盖古今,品质精良,种类丰富,极具地域特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昭君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昭君出塞”“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设有《昭君出塞展》《匈奴与中原展》《中国古代和亲文化展》三大陈列展览。展出北方系青铜器、陶器、昭君年画等文物1600件(套),展陈文物类型多样、独具特色,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和亲文化的世界传播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阐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彰显了昭君文化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的多样性、包容性、互助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王昭君墓遗址的保护利用和研究展示工作,博物院先后接待了习近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
作为昭君文化、和亲文化的传承者、垦拓者、引导者,近年来,昭君博物院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先后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社科普及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昭君博物院始终坚持以学术研究立院,以“北疆风格、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建设为目标,通过对文物藏品、昭君文化以及博物馆学的研究和展示,充分发挥“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的重要阵地,是增进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