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来自《如何看懂一座博物馆》:
博物馆有定级评估,文物也要定级评估。我们说文物之所以能成为文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把“优秀”的文物挑选出来,重点保护,与那些“混日子”的文物区别对待。
博物馆收藏的所有文物都可以被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而在珍贵文物中,又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一级文物是指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代表性文物,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国宝”,是最珍贵的,必须上报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让中央掌握,各个博物馆只是负责保管。博物馆对于它们要重点保护,设立专门的库房存放,安排专门人保管。
在馆内提取一级文物需要经过馆长的同意。如果文物去外地出差,需要得到博物馆的上级部门同意。如果是出国,则需要上报国务院审批。当然,因为它们是大腕,所以一般不会展出,大部分都使用“替身”。只有在观众特别需要的时候,它们才亲自出来亮个相,但时间不会很长。
二级文物是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贵重文物,是博物馆里的基本藏品,经常会被展出。而三级文物就是“比较重要”的,比二级文物稍微差一点,也经常会“出席”展览。
当然在博物馆里更多的是一般文物,它们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一般,所以也很少有机会被展览。就像是群众演员,即使有机会参与到一些演出,也不会成为焦点。
那小演员怎么才能逆袭成为大明星呢?
国家文物局颁发过《博物馆一级藏品鉴定标准》,对每一类文物都有明确的标准。
比如书画类的文物,一级文物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在元代以前比较完整的书画,唐代以前首尾齐全有年款的写本,宋代以前经卷中有作者或纪年且书法水平较高的,宋元时期有名款或虽然无名款而艺术水平较高的,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历代名人手迹,明清以来特别重要艺术流派或著名书画家的精品。
虽然这些藏品的定级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具体的定级工作中,这个标准不太好把握。比如怎样算“特别重要”?所以博物馆在定级的时候要统筹兼顾。有很多大博物馆的二级文物比小博物馆的一级文物还要好。
需要注意的是,文物级别确定之后需要层层上报上级文物部门审批,一旦确定之后,就不能轻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