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明万历景德镇窑青花莲花纹瓷盖盒,口径9厘米,底径5.5厘米,高7.7厘米,于考古发掘中出土。胎质细密坚实,釉色白中泛青,青花呈色浓艳明快。盒身为圆形,带盖设计,造型小巧精致,是明代常见的生活用器,主要用于存放香料、首饰等小件物品。盒身及盖面精心绘制莲花纹样,莲花在佛教文化中象征纯洁、吉祥和超凡脱俗,也... 详细

这件明万历景德镇窑青花应龙纹瓷碗,口径18.6厘米,底径7.6厘米,高8.8厘米,于考古发掘中出土。胎质坚密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青花发色深沉明快。碗身上描绘的应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翼龙形象,具有龙头和双翼,形态矫健有力。据《述异记》记载,应龙的出现象征祥瑞,寓意高飞远扬、前程似锦。万历时期青花瓷以其独特的... 详细

这件明万历景德镇窑青花四开光缠枝花卉葡萄纹“万福攸同”款瓷碗,口径19厘米、底径7.5厘米、高8.9厘米,是明代晚期景德镇青花瓷的代表作品。此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坚实,釉色白中泛青,青花呈色浓艳明快,展现了万历时期景德镇窑高超的制瓷技艺。碗身采用四开光装饰手法,开光内绘缠枝花卉葡萄纹,葡萄藤蔓缠绕,果实累累,... 详细

这是一件明代万历年间的漳州窑青花缠枝花卉纹瓷净瓶,口径3.9厘米、底径8.1厘米、高17厘米,由发掘出土。此件文物为瓷器质地,是明代漳州窑外销瓷的精品之作,展现了明代晚期闽南地区制瓷工艺的独特魅力。净瓶又称胆瓶,最初为佛教供器,用于盛装净水或插花供奉。此瓶造型修长优美,胎质坚密白净,釉色青白莹润。器身以青花... 详细

这是一件明代万历年间的漳州窑青花缠枝花卉纹"木"字瓷盖钵,口径20厘米、底径10.5厘米、通高7.5厘米,由发掘出土。此件文物为瓷器质地,是明代漳州窑外销瓷的典型代表,展现了明代晚期闽南地区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盖钵造型规整,胎质坚硬,通体施白釉,釉色洁白。器身以青花绘制精美繁复的缠枝花卉纹样,线条流畅自然,青... 详细

这是一件十九世纪(约1830年)的漆骨彩绘省港澳港口风景花鸟纹折扇,纵28厘米、横52.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此扇采用优质木材精心制作扇骨,表面髹漆处理,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是清代广州外销工艺品的代表之作。扇骨为木材质地,经过髹漆工艺处理,呈现出典雅的色泽和质感。扇面以彩绘技法描绘了省港澳三地港口风景及花... 详细

这件清乾隆青花人物春耕瓶高44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10.8厘米,展现了乾隆时期青花瓷的精湛工艺和独特艺术风格。春耕图题材源于南宋楼俦所绘《耕织图》,被历代帝王推崇,乾隆皇帝更是亲自为其作序并题诗,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此瓶瓶身绘制的春耕场景生动描绘了农夫赶牛犁地的劳动画面,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衣褶... 详细

这件清石湾窑炉旁读书坐像高17厘米,口径9.2厘米,展现了清代广东石湾窑陶塑艺术的独特魅力。石湾窑位于广东佛山,有着七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以简练、传神、釉色浑厚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这件作品描绘了一位在炉旁读书的人物形象,人物姿态自然,表情专注,体现了清代文人雅趣和对知识的追求。石湾窑人物陶塑题材丰富多样,... 详细

这件清宜兴窑紫砂陶万松园款小茶壶高6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5.5厘米,展现了清代紫砂壶精湛的工艺水平。万松园款与清代道光年间制壶女高手冯彩霞有着密切关联,据史料记载,冯彩霞曾受聘赴广东万松园内听涛楼制壶,所制'万松园壶'是其代表作品。清代中期是文人紫砂的黄金时期,文人参与紫砂创制形成热潮,他们通过题诗铭... 详细

这件汉绿釉陶作坊长24厘米,宽16.6厘米,高12厘米,是典型的汉代陶制建筑明器。汉代实行'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贵族地主阶层厚葬成风,反映在随葬品上则是各种模仿现实生活场景的陶制模型。这件作坊模型展现了汉代手工业生产场所的布局和结构,是研究汉代社会经济和手工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绿釉陶是汉代特有的低温铅釉... 详细

这是一件西晋时期的青釉堆贴人物鸟兽谷仓,高53厘米,底径17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谷仓罐又称"魂瓶"或"堆塑瓶",是三国至西晋时期江南地区有代表性的随葬明器,由东汉的五联罐演变而来。这件文物通体施青釉,采用堆贴工艺精心制作而成,器身上堆塑了丰富的人物、鸟兽和楼阁等形象,层次分明,构图繁缛而有序。谷仓罐的... 详细

这是一件清乾隆时期的广彩开光人物纹扁瓶,高12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7.9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广彩瓷全称"广州织金彩瓷",始于清代康熙晚期,在三彩、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多种彩瓷艺术的影响下脱颖而出,盛于乾隆、嘉庆时期,是中国外销瓷器的主要品种之一。此件扁瓶正处于广彩发展的鼎盛阶段,展现了这一时... 详细

这是一件清代的浅绛彩渔家乐图大碗,浅绛彩瓷是晚清时期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釉上彩绘瓷器,因其采用浅绛技法而得名。浅绛彩始于同治年间,盛行于光绪时期,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诗、书、画、印"元素融入陶瓷艺术,实现了艺术大融合。此件文物碗腹绘制渔家乐图,展现了清代渔民生活场景,充满生活气息和民俗特色。浅绛彩的制作工... 详细

这是一件清雍正时期(1722-1735年)的广彩纹章纹盘,高2.3厘米,口径22.5厘米,底径12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广彩即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是清代专为外销而生产的釉上彩绘瓷器品种,始于康雍之间,盛于乾隆、嘉庆时期。此件文物展现了雍正时期广彩的典型特征,盘敞口,浅平底,盘心绘大面积的纹章图案,内边纹饰中有四个... 详细

这件《清乾隆广彩胭脂红花草纹开光花卉纹茶壶》是清代乾隆时期的精美瓷器作品。茶壶高13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6.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作品展现了典型的广彩瓷工艺特点,以鲜艳的色彩和精美的纹饰著称。茶壶通体施白釉,器身以胭脂红为地,上绘精美的花草纹样,腹部开光处描绘了繁丽的花卉图案,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详细

这件《清乾隆哥釉叶形瓷笔洗(带木座)》是清代乾隆时期的精美瓷器作品。笔洗高3.3厘米、口径12.7厘米、底径8.8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作品采用叶形设计,造型独特而精巧,展现了乾隆时期工匠的高超技艺。笔洗通体施哥釉,釉面呈现出特有的开片纹理,典雅而富有层次感。哥釉是中国传统名釉之一,以其自然形成的开片纹... 详细

这件《疑煜呱广州港全景图》创作于约1845年,是一幅气势恢宏的纸本绘画长卷作品。画作尺寸为88×200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作品展现了19世纪中期广州港的全景风貌,从沙面、十三行商馆区、海珠炮台直至大沙头附近的东水炮台一带,完整记录了珠江北岸的广阔风景。这幅长卷被赞誉为广州版的"清明上河图",是研究清代广州... 详细

这是一件明代的钟学萱草图轴,纵88.5厘米,横43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此件文物采用优质纸张创作,展现了明代绘画的艺术特色。明代绘画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以宫廷绘画与浙派为主导,中期吴门画派崛起,晚期则流派纷呈。明代绘画在继承宋元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人风格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草绘风格作为一种... 详细

这件清代叶梦草创作的金碧荷塘读书图轴,展现了中国传统金碧山水画的独特魅力。金碧山水是在大青绿山水的基础上,用勾金、染金、涂金等方法提注画面,使作品呈现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画面以荷塘为背景,描绘了文人雅士于荷塘之畔读书的场景,体现了清代文人追求高雅生活情趣和潜心治学的精神风貌。作品绘制技法精湛,先勾皴... 详细

这幅《禹之鼎画邝露抱琴图》是清代肖像画大家禹之鼎的杰作,生动描绘了明末广东著名文人邝露抱琴的形象。 禹之鼎(1647-1716),字尚吉,号慎斋,江苏扬州人,被誉为"清代肖像第一手"。他擅长肖像画,笔法细腻,形神兼备,曾为众多名士绘制肖像,在京师享有盛誉。其肖像画融合写实与文人意趣,对后世人物画影响深远。 邝...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