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粤大地的中心,矗立着一座展现广东历史文化、艺术与自然风貌的殿堂——广东省博物馆。自1959年10月1日正式开放以来,它已成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每年吸引着超过400万人次的观众,是世界各地观众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世界文明的重要窗口。 广东省博物馆现有珠江新城馆区和文明... 详细

元青釉开片碗是一件元代瓷器,口径19厘米,高8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这件碗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表面自然形成的开片纹路。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特殊现象,主要形成原因是胎体与釉层的膨胀系数不同,在烧制冷却过程中,釉层收缩率大于胎体,从而产生自然开裂。开片原本是烧制过程中的一种缺陷,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 详细

宋影青印花盘是一件宋代瓷器,高2.6厘米,口径13.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这件盘展现了宋代景德镇影青瓷的典型特征和精湛工艺。影青瓷又称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工在五代青瓷和白瓷基础上创新烧制的特色瓷器,因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白中闪青、青中泛白而得名,被誉为'假玉器'。这件印花盘采用了印花工艺,图案规整,... 详细

南宋影青印花双鱼碗是一件珍贵的宋代瓷器,高5.5厘米,口径18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这件碗展现了宋代景德镇影青瓷的典型特征和精湛工艺。影青瓷又称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工在五代青瓷和白瓷基础上创新烧制的特色瓷器,因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白中闪青、青中泛白而得名,被誉为'假玉器'。这件碗采用了印花工艺,碗心... 详细

元青釉莲瓣花纹碗是一件元代瓷器,高6.6厘米,口径16.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这件碗以其精美的莲瓣纹饰展现了元代瓷器装饰艺术的特点。莲瓣纹是中国古代陶瓷中最为流行的装饰纹样之一,始于春秋时期,盛于南北朝至宋代,象征着圣洁、吉祥和美好。元代的莲瓣纹相比宋代有所变化,不再作为器物的主体纹饰,而多作为口沿... 详细

此件元龙泉碗为元代瓷器,高7厘米,腹径6.1厘米,口径15.3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瓷窑口,元代是龙泉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产品以精湛的工艺和优美的釉色闻名于世。元代龙泉窑瓷器不仅在国内广泛使用,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对世界陶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件碗造型规整,敞口,斜... 详细

元青釉印花碗是一件元代瓷器,高9.7厘米,口径17.2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这件碗展现了元代青釉瓷器的典型特征。元代瓷器在继承宋代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整体风格粗犷厚重。从工艺上看,元代瓷器采用分段制胎然后粘合的方法,内壁接痕通常清晰可见。青釉是元代常见的釉色之一,釉面一般较厚,色泛清白,迎光温润透亮... 详细

南宋白釉碗是一件南宋时期的瓷器,高6.7厘米,口径17.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这件白釉碗展现了南宋时期白瓷制作的工艺水平。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白瓷制作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宋代南方窑系的瓷胎主要以白色或浅灰白色为主,釉色纯净。虽然南宋白瓷不如北方定窑白瓷那样闻名,但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白... 详细

元龙泉印花碗是一件元代瓷器,高8厘米,口径15.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这件碗展现了元代龙泉窑的典型工艺特征。元代龙泉窑在继承宋代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器型粗壮高大,胎体厚实,胎色灰白。釉色已不再是宋代的翠绿色,而是转为青中泛黄或灰青色,但仍保持着龙泉青瓷特有的玻璃质感和光泽。元代龙泉窑瓷器装饰工艺... 详细

元龙泉印花碗是一件元代瓷器,高8厘米,口径15.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这件碗展现了元代龙泉窑的典型工艺特征。元代龙泉窑在继承宋代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器型粗壮高大,胎体厚实,胎色灰白。釉色已不再是宋代的翠绿色,而是转为青中泛黄或灰青色,但仍保持着龙泉青瓷特有的玻璃质感和光泽。元代龙泉窑瓷器装饰工艺... 详细

南宋影青釉梅瓶是一件南宋时期瓷器,高27.3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10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这件梅瓶展现了南宋时期景德镇湖田窑影青瓷的精湛工艺。影青瓷又称“映青瓷”,是宋代景德镇烧制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因... 详细

东晋青黄釉小坛是一件东晋时期瓷器,高4.5厘米,口径3.4厘米,底径2.8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这件小坛展现了东晋时期青瓷制作的典型特征。东晋时期是青瓷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时无论是产品的数量还是种类都比西晋时期丰富了很多,说明青瓷逐渐向市场更加迈进,呈现普及化的趋势。东晋时期的青瓷产品基本沿袭西晋时期... 详细

清德化窑白釉松鹤花插是一件清代瓷器,高15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7.2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这件花插展现了德化窑白釉工艺的精湛技艺。德化窑位于福建省德化县,是中国古代著名民窑之一,以白瓷制作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白”。德化窑创烧于宋代,盛烧于明清两代,至今窑火未熄,被联合国授予“世界陶瓷之都”称号。德化... 详细

明龙泉暗花小坛是一件明代瓷器,高5.2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4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这件小坛展现了明代龙泉窑暗花装饰技法的精湛工艺。龙泉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瓷产地,其产品以釉色青翠、温润如玉著称。明代龙泉窑暗花装饰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色,通常采用刻划或模印技法,在未干的坯体上雕刻出... 详细

明龙泉暗花小坛是一件明代瓷器,高5.2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4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这件小坛展现了明代龙泉窑暗花装饰技法的精湛工艺。龙泉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瓷产地,其产品以釉色青翠、温润如玉著称。明代龙泉窑暗花装饰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色,通常采用刻划或模印技法,在未干的坯体上雕刻出... 详细

清雍正宜兴小茶壶是一件清代雍正年间的紫砂茶壶,高5.2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4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这件小茶壶展现了雍正时期宜兴紫砂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审美。雍正时期,皇室对紫砂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理念,开始崇尚紫砂材质本身的自然肌理之美,因此这一时期的紫砂壶多为光素器,以简练形体来展示其美的内蕴... 详细

宋早白釉绿彩碗是一件宋代瓷器,高6厘米,口径17.2厘米,底径7.1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这件碗展现了宋代磁州窑系白釉绿彩装饰技法的独特魅力,是宋代陶瓷工艺的精品之作。白釉绿彩,又称"白地绿彩"或"白釉刻填绿彩",是一种古老的瓷器釉彩装饰工艺,始见于唐代湖南长沙窑产品,后在北方河南、河北地区也广泛采用。这种... 详细

元白釉黑彩花碗是一件元代瓷器,高7.5厘米,口径19.5厘米,底径7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这件碗体现了元代磁州窑系白釉黑花装饰技法的典型特征,是元代瓷器中的精品之作。白釉黑花装饰技法是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在白色釉地上绘制黑色花纹,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被誉为"瓷器上的水墨画"。这种技法突破了... 详细

明彭城窑白釉黑花罐是一件明代瓷器,高21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4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这件罐子体现了磁州窑系彭城窑的典型工艺特征,采用白釉黑花装饰技法,展现了明代北方民窑的独特艺术风格。彭城窑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是磁州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白釉黑花装饰技法... 详细

元钧窑蓝釉碗是一件元代瓷器,高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4.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这件碗体现了元代钧窑瓷器的典型特征,通体施天蓝色釉,展现了钧窑独特的窑变艺术魅力。钧窑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著称,高温下釉色交融形成变幻莫测的色调。元代钧瓷相比宋代,胎质较为粗松,呈色多为白、灰白、黄、红、黑色,积釉肥...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