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陶纺轮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纺织工具,体现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水平。这种圆饼形或凸圆形的陶制工具中间有孔,使用时插入木柄或骨柄组成纺锤,用于捻线纺纱。陶纺轮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见证。商周时期的陶纺轮尺寸相对较小,质量较轻,反映了当时纺织技术的进步,... 详细

商周双耳陶罐是商周时期重要的陶器制品,体现了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的成熟发展。这种陶罐具有两个对称的把手,设计既实用又美观,常用于储藏液体或粮食等重要物资。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文明高度发展的阶段,双耳陶罐作为青铜器之外的重要器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工艺技术的全面发展。从工艺特征来看,商周时期的陶器... 详细

西周早期陶尊是西周时期的重要陶制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飨场合。陶尊作为酒器,体现了西周礼乐文化的繁荣发展。西周早期的陶尊造型庄重典雅,通常为侈口、束颈、鼓腹、圈足的设计,器表多饰有弦纹、绳纹等简单纹饰。陶尊的制作工艺精湛,采用轮制成型技术,胎体坚实,烧制温度较高。西周早期陶尊的发现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 详细

西周中晚期青铜斧是商周时期常见的青铜工具和兵器,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青铜斧通常通长7-8厘米,銎口长4-5厘米,刃宽6-7厘米,双刃较锋,刃两侧略向外撇呈弧形。西周青铜斧的用途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作为继新石器时代石斧之后出现的砍木或砍凿坚硬物质的生活生产工具;二是认为青铜斧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成为货... 详细

西周中晚期砺石是古代重要的磨制工具,主要用于磨砺青铜器、玉器等器物的刃部和表面。砺石分为砥石和砭石两种类型,砥石用于磨刃器具,砭石用于磨制器物表面。西周时期的砺石形状多样,包括圆形、方形、长方形等,大小不一,纹理有细纹和粗纹之分。细纹砺石颗粒细腻,磨制出的器具表面光滑,常用于制作贵重器物;粗纹砺石颗... 详细

原始瓷盘是商周时期的重要陶瓷器物,属于我国早期青瓷的雏形阶段。商周时期就已出现原始青釉,此时釉色不稳定,施釉不均匀,体现了陶瓷工艺的初步发展阶段。原始瓷盘作为饮食器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这种瓷盘通常采用轮制成型工艺,器表施以青绿釉,釉色古朴自然。原始瓷盘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发... 详细

《原始瓷豆》是春秋战国时期烧制的原始青瓷器物,作为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展现了原始青瓷工艺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水平。 原始青瓷是中国瓷器发展的早期阶段,自商代开始创烧,历经西周时期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鼎盛。这件原始瓷豆正是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器物,... 详细

《原始瓷豆》是春秋战国时期烧制的原始青瓷器物,作为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展现了原始青瓷工艺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水平。 原始青瓷是中国瓷器发展的早期阶段,自商代开始创烧,历经西周时期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鼎盛。这件原始瓷豆正是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器物,... 详细

春秋青铜矛是春秋时期重要的青铜兵器,作为中国古代军事文明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展现了春秋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度成就。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是中国青铜兵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促进了兵器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青铜矛作为当时主要的格斗兵器,在车战和步兵作战... 详细

《原始瓷豆》是春秋战国时期烧制的原始青瓷器物,作为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展现了原始青瓷工艺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水平。 原始青瓷是中国瓷器发展的早期阶段,自商代开始创烧,历经西周时期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鼎盛。这件原始瓷豆正是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器物,... 详细

这件春秋原始瓷豆口径11.5厘米、底径7厘米、高10厘米,是中国早期瓷器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原始瓷豆造型独特,上部为浅盘,下部接高圈足,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在古代,豆既是日常饮食中的实用盛食器,主要用于盛放菜肴、腌菜或肉酱等调味品,又是重要的祭祀礼器,常与鼎、壶等组合使用,构成完整的礼器系统。从原始瓷豆的... 详细

此件明代万历时期青花丹凤朝阳图'余造佳器'款瓷盘,高4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1.2厘米。器型规整,胎质洁白坚致,釉面青白泛青,青花呈色泛灰,浓重处泛黑,体现了万历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典型特征。盘心绘有丹凤朝阳图,凤凰面对太阳作欢鸣腾飞状,象征美好光明,寓意高位吉运。'凤鸣朝阳'在古代文化中比喻天下贤才人... 详细

这件明万历青花平步青云图瓷碗高6.2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4.6厘米。胎质细腻坚实,釉色青白莹润,青花呈色浓艳,体现了万历时期青花瓷的典型特征。碗型规整,口微撇,腹微弧,圈足矮宽,造型简洁大方而实用。碗身以青花绘制平步青云图,画面中人物身着官服,脚踏祥云,寓意仕途顺利、步步高升。这种吉祥题材在明代中后期... 详细

这件明万历青花兰花白鹭杂宝纹瓷盖盒通高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3.5厘米、盖径6.5厘米。胎质细腻洁白,釉色青白莹润,青花呈色浓艳泛紫,体现了万历前期青花瓷的典型特征。盖盒造型小巧规整,盖与盒身严丝合缝,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盒身与盖面满绘青花纹饰,主体为兰花、白鹭和杂宝纹组合。兰花象征高洁典雅,白鹭寓意吉... 详细

这件明万历五彩描金四开光花卉飞马纹瓷盖盒通高6厘米、口径8.5厘米、盖径8.5厘米、底径5.5厘米,为明代万历时期典型的五彩瓷器精品。盒身胎质厚重,釉面青白莹润,展现了万历时期制瓷工艺的特色。器物采用了四开光装饰技法,这是万历时期瓷器常见的装饰形式,通过在器身上均匀分布四个开光区域,形成层次感和节奏感。开光内... 详细

此件明代万历时期青花仕女纹'老公'字瓷盘,高7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13厘米。器型规整,胎质细腻,釉面白中泛青,青花呈色浓艳,微微泛紫,体现了万历时期青花瓷器的典型特征。盘心绘有仕女纹饰,人物形象脸型消瘦,削肩,衣纹拖地,披帛飘逸,绘画技法较为写意,展现了明代晚期仕女图的艺术风格。'老公'字款识为民窑常见... 详细

这件明万历青花折枝花卉悯农图瓷盘,高6.8厘米,口径25.5厘米,底径13厘米,于考古发掘中出土。此盘胎质洁白细腻,釉色青白莹润,青花呈色符合万历时期石子青料的典型特征,色调沉稳而不失明快。盘心精心绘制了一幅生动的悯农图,画面中农夫们辛勤劳作的场景栩栩如生,人物比例协调,线条流畅,体现了明代晚期工匠精湛的绘... 详细

这件明万历褐釉堆塑龙纹六龙系陶盖瓮是明代晚期陶瓷工艺的重要实物例证。虽未能获取详细尺寸数据,但从同类器物推测,这类陶瓮通常体型较大,设计独特。器物表面施褐釉,色泽沉稳古朴,展现出明代闽南或广东地区民窑的典型风格。最为突出的是其装饰工艺:采用堆塑技法塑造的龙纹栩栩如生,龙形矫健有力,体现了明代龙纹装饰... 详细

这件明万历漳州窑青花缠枝花卉纹瓷瓶,口径6.3厘米,底径6.6厘米,高13厘米,于考古发掘中出土。漳州窑是明末兴起的重要瓷窑,以生产外销瓷器为主,被誉为“外销主力”,代表作品为克拉克瓷。此瓶胎体厚重,展现了漳州窑的典型特征;青花发色虽不及景德镇窑浓艳,却呈现出独特的灰暗色调,这也是漳州窑青花瓷的辨识特点之一。... 详细

这件明万历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瓷盖盒,口径4.8厘米,底径3.5厘米,通高3.6厘米,于考古发掘中出土。胎体小巧精致,胎质轻薄细腻,釉色灰青淡雅,青花呈色明快。盒身为圆形,带盖设计,是明代典型的微型文具或闺房用品,推测主要用于存放印章、小件首饰或名贵香料。盒身及盖面绘制精美花卉纹样,线条流畅,构图疏朗,体现了...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