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质博物馆是江西省重要的地质科普教育基地,致力于展示江西丰富的地质资源和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类科普活动和专题展览,让公众深入了解江西的地质演变历史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博物馆定期举办全国生态日主题活动,如"探索江西地质瑰宝,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活动,通过科普课程《江西寻宝记》重点介绍江西古生物化石的种类与分布、丰富的矿产资源,让观众了解神奇与漫长的生命演化、矿产资源在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活动中还讲述地质工作者为地质事业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让参与者强烈感受到地质系统"三光荣""四特别"和"忠诚、奉献、坚韧、卓越"的江西地质精神。
江西省地质博物馆在古生物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由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江西省地质博物馆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蛋化石类型,刷新了保存完整的全球最小恐龙蛋化石记录。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为古生物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博物馆还积极参与恐龙化石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在赣州市赣县区幸福村大塘坑一处小山坡意外发现了大型骨骼化石后,江西省地质博物馆联合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基础地质调查所立即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了长约5米,宽4米,高约2米的含恐龙化石的岩块。通过对该化石的精细修复,工作人员修理出一串关联的颈椎6枚、完整荐椎6枚、部分保存的腰带以及完整保存的前侧17枚尾椎。
经初步鉴定,这是一具巨型植食性蜥脚类恐龙,保存的完整程度在白垩纪蜥脚类恐龙中比较罕见。研究表明,该恐龙生活时代约为9000多万年前,其骨骼粗壮,颈椎和尾椎椎体和椎弓上具有典型的蜥脚类恐龙的复杂腔室,根据已有的骨骼信息资料估算,该恐龙个体体长应在15米以上,在蜥脚类恐龙中属于中等大小。
江西省地质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专业的科普活动,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地质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重要平台,在普及地质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