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博物馆 解说词

澳门博物馆坐落于澳门半岛核心地带,这座三层建筑于1998年4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巧妙融合历史遗迹与现代展示功能。总面积2800平方米的建筑中,两层隐匿于大炮台遗址之下,顶层则由原气象台改建而成,既保留了17世纪军事防御工事的历史原貌,又通过现代建筑语言赋予空间新生。大炮台始建于1617年,作为澳门重要的历史军事遗迹,其厚重的城墙与炮台遗迹无声诉说着四百年前的海防往事。 馆藏文物体系完整地勾勒出澳门三千年文明发展脉络,3000余件展品中既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蟠龙纹豆、唐代三彩陶马俑等中华文明瑰宝,也包含见证澳门海上丝绸之路地位的外销瓷器。其中镇馆之宝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以7852万港币的拍卖纪录彰显明代官窑工艺巅峰,其捐赠者史蒂芬·永利先生更赋予这件国宝跨越文明对话的特殊意义。展厅通过科学布展,将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构建起从新石器时代至当代的立体历史图景。 建筑空间与展陈内容形成独特呼应:地下一层展厅以"澳门起源"为主题,通过考古出土的石器、陶片等实物,揭示澳门从渔港到国际商港的演变轨迹;二层"文化长廊"以沉浸式场景还原传统节庆、手工艺制作等生活图景,观众可触摸仿制的葡式瓷砖、体验澳门传统灯笼制作技艺;顶层"城市记忆"展厅则通过多媒体装置呈现当代澳门的城市肌理,特别设置的文学艺术展区收藏了以澳门为题材的诗歌、油画等作品,展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维度。 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所在的建筑群于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博物馆持续推出"同根连枝"等专题展览,通过建筑测绘图、老照片与口述史资料,揭示澳门历史建筑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这种将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的展陈理念,使博物馆成为解读澳门"一国两制"实践的文化窗口。在这里,每件文物都是文明对话的见证者,每个展柜都承载着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密码,为观众开启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