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简牍博物馆 解说词

甘肃简牍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州新区,是中国首座以简牍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作为国内简牍收藏最丰富、研究最深入的专业机构之一,其馆藏总量逾7万枚(件),涵盖战国晚期至魏晋时期近600年的历史跨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领域,被誉为“简牍文化的殿堂”和“丝路文明的实物档案库”。这些简牍主要出土于敦煌、居延、武威、天水等地,包括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悬泉汉简及天水放马滩秦简等,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丝绸之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资料。 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至1959年甘肃省博物馆成立的简牍整理研究组。随着简牍出土量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2019年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占地5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达1.6万平方米,以现代化展陈技术系统呈现简牍文化。其核心展陈“简牍里的中国”分为四部分:简牍的起源与发展、甘肃简牍的出土与分布、简牍里的丝路文明、简牍里的古代社会。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及场景复原,观众可直观了解简牍的制作工艺、历史价值及甘肃简牍在丝路交通、民族交往、法律制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博物馆的特色在于其学术研究与保护技术的双重贡献。作为简牍学研究重镇,馆内团队系统整理出版《甘肃简牍集成》等权威著作,推动简牍学理论发展。同时,建立科学的保护体系,涵盖出土现场应急处理、实验室修复及数字化技术应用,确保脆弱简牍的长期保存。在展示方式上,博物馆创新融合虚拟现实、数字投影等科技手段,如“数字简牍”项目通过触摸屏实现简牍文字的放大、旋转与翻译,增强观众互动体验。 作为文化传播与教育平台,博物馆通过专题展览、学术交流及教育活动深化公众认知。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小小简牍学家”“简牍与丝路文明”等主题课程,结合简牍制作体验、专家讲座等形式,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此外,博物馆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合作,与海外机构联合开展简牍保护研究,提升中国简牍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甘肃简牍博物馆不仅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更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者。其丰富的馆藏、前沿的研究成果及多元化的展陈方式,为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社会与丝路文明的窗口。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这座博物馆正以独特的方式延续历史文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活力。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