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博物院 解说词

西安博物院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南马道巷5号,是一座融合博物馆、历史遗迹与城市园林的综合性文化地标。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它承载着保护文化遗产、研究古都历史、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使命,是展示西安千年古都文化的核心窗口。 博物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53年成立的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2007年,依托唐荐福寺遗址建成的西安博物院正式开放,将博物馆、小雁塔、荐福寺园林等元素有机整合,形成独特的“三位一体”格局。全院占地245亩,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由博物馆区、小雁塔区和园林区三部分构成。主馆建筑以唐代风格为基调,高34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展厅、教育区等功能空间布局合理,展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设计理念。 小雁塔作为博物院的核心文物,是唐代长安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707年,原高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以青砖砌筑的密檐式塔身展现唐代建筑技艺的巅峰。与之相连的荐福寺始建于684年,曾是唐代皇家寺院,现存山门、大雄宝殿等明清建筑,寺内珍藏唐代陀罗尼经幢等重要文物,共同构成佛教文化与古都历史的双重见证。 博物院馆藏逾11万件(组)文物,涵盖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尤以唐代文物最具代表性。三彩腾空马、鎏金铜蚕、错金银杜虎符、三彩凤首壶等国宝级文物,生动诠释了盛唐的开放气度与工艺成就。其中,三彩腾空马以胡装女骑手与奔马的动态造型,被誉为“唐代三彩第一马”;鎏金铜蚕则印证了汉代丝绸贸易的繁荣。此外,唐代乐舞俑、宋代青釉倒注壶等文物,展现了古代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展览体系以“千年古都”基本陈列为核心,通过“古都沧桑”“丝路起点”等单元,系统呈现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脉络。专题展览“珍宝库”集中展示青铜器、金银器等精品文物,配合多媒体互动与场景复原,增强观众沉浸式体验。博物院还通过临时展览、数字技术(如3D扫描、虚拟现实)等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作为教育与文化交流平台,博物院开展“小小考古学家”等青少年活动,与学校合作开发课程,推动历史文化教育。国际交流方面,通过海外展览、学术合作等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文物保护团队运用恒温恒湿库房、结构加固等技术,确保文物安全,研究成果如《西安博物院藏文物精品集》为学术界提供重要参考。 漫步博物院,观众可在博物馆区感受文物的历史厚重,在小雁塔区领略唐代建筑的雄浑,在园林区体验传统造园的雅致。这座集历史、艺术、自然于一体的文化殿堂,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续写着古都西安的文化传奇。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