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市博物馆 解说词

樟树市博物馆(原名清江县博物馆)坐落于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广场路35号,是国家二级博物馆、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江西成立最早、藏品最为丰富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之一,该馆自1960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研究。1988年正式更名为“樟树市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逾11000平方米,展厅面积达7000平方米,其建筑设计融合地域文化特色,门头与馆章以“龙足虎耳青铜鼎”上的虎耳为原型,两侧装饰吴城遗址出土的商代文字,彰显樟树深厚的历史底蕴。 馆内藏品总量逾14000件,涵盖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木雕、金银器、牙雕、名人字画、古籍拓本、丝绸织品及石碑刻等多元门类。重要文物包括云雷纹柳叶形青铜矛、云雷纹青铜铙、云雷兽面纹青铜鼎、十字穿孔蛙形玉饰、至正之宝五钱权钞方孔铜钱等,其中南宋建窑兔毫盏等珍品由临江中学教师黄德华于1978年捐赠,成为馆藏亮点。展览体系以《樟树五千年》《工商雄镇》为核心,系统展现樟树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发展脉络。 吴城遗址作为樟树市博物馆的核心研究对象,其发现与发掘具有划时代意义。1973年配合吴城水库建设开展的考古调查,揭开了这座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的神秘面纱。遗址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核心区达61.3万平方米,已揭露6000余平方米,清理出房基、陶窑、铸铜作坊、祭祀场所等遗迹,并出土石器、陶器、原始瓷、玉器等5000余件文物。青铜器以戈、矛、刀等武器为主,陶器及原始瓷器涵盖鼎、罐、尊、碗等生活器皿,石质生产工具与铸造石范则揭示了早期手工业技术。遗址中200余个刻画文字符号及40多种几何形印纹陶纹样,为研究中国早期文字起源提供了关键实证。 通过地层叠压关系与考古资料分析,吴城文化被划分为三期:一期对应早商时期(郑州二里冈上层),二期对应殷墟早期,三期延续至殷墟晚期。这一发现填补了江南地区商代考古空白,印证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国古代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历史地位。目前,樟树市博物馆正推进吴城国家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通过系统保护与展示遗址文化价值,为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更丰富的实物支撑。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