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客家博物院 解说词

江西客家博物院坐落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是国内重要的客家文化专题博物馆。作为客家文化研究与展示的核心平台,博物院以围屋建筑为设计蓝本,直径39.24米、高8.9米的圆形建筑外观,融合了客家传统围屋的防御性与聚居性特征,占地逾千平方米的院落中,飞檐翘角与灰塑纹饰相映成趣,生动诠释着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存智慧。 博物院馆藏体系完备,12087件文物涵盖客家生活全貌,其中1件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和269件三级文物构成研究核心。馆藏以民俗类藏品为主,传统服饰的靛蓝染色、农具的木质肌理、家具的榫卯结构,无不凝结着客家人"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特别收藏的《赣南蔡氏第二届联修族谱》32册,以32卷本的家族记忆构建起跨越千年的血脉纽带,成为解读客家宗族文化的重要密码。 展览布局以"时空双轴"展开叙事脉络。一层"客家民俗文物展"通过建筑木雕、赣州窑陶瓷、铜镜器皿三大单元,600余件展品串联起东晋至近现代的迁徙史。铜熨斗的鎏金纹样、炭炉的烟熏痕迹、烟袋的铜质包浆,皆是客家人在赣南山区开垦生活的具象见证。二层展区以"客家名人馆"与"客家摇篮——赣州展"为双核,100余件生产工具与洪秀全、孙中山、朱德等客家名人的历史印记,勾勒出客家人"筚路蓝缕"的奋斗轨迹。 博物院创新性地构建文化体验空间,"南迁柱"以浮雕与铭文再现中原南迁的千年迁徙,"客家文化街"通过场景复原呈现市井百态,剪纸窗花在光影中跃动,刺绣纹样在织物上绽放,木雕神龛的镂空技法诉说着客家人对美的执着追求。收藏的唐水车窑青釉双系壶,作为唐代外销瓷的典型代表,其釉面冰裂纹与双系提手,既见证着客家先民的陶瓷工艺,也印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作为客家文化传承的枢纽,博物院通过文物修复、学术研讨、非遗展演等多元形式,让围屋中的生活智慧焕发新生。在这里,每件展品都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者,每段族谱都是流淌的家族史诗,共同构筑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让客家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持续生长。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