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江西省景德镇市昌南湖畔,是国内首家以陶瓷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其前身可追溯至1954年对外开放的景德镇陶瓷馆,新馆于2005年落成并正式开放,标志着中国陶瓷文化展示与研究的新里程碑。
博物馆建筑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精心设计,造型独特而富有深意。中央高耸的圆柱形主体宛如一件精美的瓷器,两侧低矮围合的附属建筑则象征着一双制瓷的巧手,整体寓意“拉胚成型”,生动体现了陶瓷制作的核心工艺。圆柱形建筑的表面采用玻璃幕墙与钢结构护网相结合,巧妙模拟了瓷器表面的裂釉纹路;透光的屋顶设计则寓意“玲珑剔透”,而从一楼直通顶层的巨型长楼梯,象征着景德镇陶瓷业“通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馆内珍藏文物达5万余件,其中陶瓷文物占比超过94%,系统完整地展现了景德镇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和600多年的御窑史。基本陈列“瓷业高峰是此都”以时间为轴线,从景德镇这片为瓷而生的土地讲起,揭示了从陶到原始瓷的质变历程。展览重点陈列了从隋唐至明清,再到新中国的瓷器作品,细致解读了每个朝代、每位皇帝时期的瓷器特色与艺术风格。
景德镇制瓷历史源远流长,“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唐代时,景德镇瓷器已销往关中地区,因其质地莹润被誉为“假玉器”,并作为贡品进献朝廷。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以其晶莹剔透的质感艺冠群窑,深受朝野青睐,宋真宗更是将其年号“景德”赐予此地,景德镇之名由此沿用至今。元至元十五年,元代官窑浮梁瓷局在此设立,采用“官监民烧”的方式,创烧出成熟青花、釉里红、霁蓝等惊艳全球的陶瓷新品种,开启了五彩缤纷的彩瓷时代。明代,随着御器厂的建立,官窑与民窑相互促进,霁红与霁蓝珍如宝石,斗彩与五彩争奇斗艳,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清代康、雍、乾三朝,景德镇推陈出新,青花瓷秀美、粉彩瓷富贵、色釉瓷绚丽、薄胎瓷透亮、雕塑瓷巧夺天工,皆为文化艺术瑰宝。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存世稀少,极为珍贵,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其胎骨细腻坚致,釉色明净莹澈,白中微闪青色,造型端庄,纹饰华丽。纹饰自上而下分为五层,分别为覆莲瓣纹内绘八宝纹、缠枝莲纹、缠枝牡丹纹、卷草纹及仰莲瓣纹,展现了元朝对外贸易的空前发达与多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其青花发色中泛有黑色斑点,源于当时使用的波斯进口苏麻离青料,高铁低锰的成分烧成后形成独特的“铁锈斑”效果。
宋代展厅中的青白釉盏托如冰似玉,胎薄质坚,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闪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时称“饶玉”。仰光透视时,胎上刻印的花纹内外透光,晶莹剔透,体现了秀丽儒雅的审美情趣。清代展厅中的粉彩百鹿尊上百鹿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郎窑红瓷器色泽鲜艳如红宝石;钧红瓷器则呈现出斑斓梦幻的窑变效果。
此外,博物馆还珍藏了民国时期的陶瓷精品,其中曾龙升创作的《釉下加彩十八罗汉塑像》系列中的“无语佛”(沉思罗汉)因其独特的表情和姿态在网络上走红,成为热门打卡点。民国时期,刷花工艺的出现使瓷器色彩明丽柔和,而西洋画技巧的融入则让粉彩瓷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
博物馆不仅静态展示陶瓷文物,还定期举办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如“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特展”精选267件套展品,荟萃多家博物馆馆藏精品,让观众深入领略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程。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展示陶瓷艺术的殿堂,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在这里,参观者既能欣赏陶瓷之美,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体验“过手七十二,一坯方成器”的陶瓷制作精髓。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