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博物馆,作为浙江省内规模最大、馆藏最丰富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承载着浙江地区七千年文明史的厚重积淀。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缘起于首届杭州西湖博览会,最初名为"浙江省西湖博物馆",1976年正式更名为浙江省博物馆。
博物馆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变迁,形成了多馆区并存的格局。目前拥有孤山馆区、武林馆区和新建的之江馆区。其中,孤山馆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西湖之滨,与西湖美景相得益彰;武林馆区位于西湖文化广场,曾是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所在地;而2023年建成的之江馆区则位于之江文化中心,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新里程碑。
馆藏文物及标本达十万余件,文物品类丰富,年代序列完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河姆渡文化遗物、良渚文化玉器、越文化遗存、越窑和龙泉窑青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这件已有近7000年历史的原始象牙雕刻艺术珍品,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艺术审美,被誉为浙博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博物馆的展览体系完善,之江馆区设有"浙江一万年"通史陈列,以及青瓷文化、海洋文化、宋韵文化、书画文脉和名人文化等五个浙江文化专题陈列。孤山馆区则设有"黄宾虹艺术陈列"、"漆器艺术陈列"、"雷峰塔文物陈列"等专题展览。这些展览系统展示了浙江地区从史前文明到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脉络。
2006年,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归并浙江省博物馆管理,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的革命文物收藏。这些革命文物见证了浙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浙江省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也颇具特色。之江馆区由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与法国AS建筑工作室合作设计,四个主要场馆在场地中沿边均衡布置,屋面以起伏错落有致的形式象征起伏山脉,围合成的内院既延续了江南建筑的庭院感,又赋予了现代公共空间对市民文化生活的需求。大厅顶面高度达到30.4米,最高高度达到39.3米,造就了层次丰富的大厅空间。
作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浙江省博物馆不仅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更是弘扬浙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它通过丰富的馆藏和精彩的展览,向世人展示了浙江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吸引了众多历史学家、文化研究者和普通观众的关注。
走进浙江省博物馆,就如同翻开一部厚重的浙江历史长卷。从河姆渡的原始文明到良渚的玉器文化,从越国的青铜器到宋代的青瓷艺术,从明清的书画到近代的革命文物,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浙江大地的故事,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这座博物馆不仅是文物收藏和展示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新时代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