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博物馆,位于中国江苏省洪泽县文化中心四楼,自2005年12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成为中国首家湖泊主题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分为一至三层的文化中心各职能部门和四楼的展览展厅。
洪泽湖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丰富的展览内容,全面展示了洪泽湖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馆内设有七个主要展厅和一个机动展厅,通过实物展示、场景重现和事件沿革,生动再现了洪泽湖区域人民的风土人情、生产劳作、舟辑往来、饮食居住、风俗习惯、渔家服饰、宗教文化、民俗庆典和民间文化等。
参观路线为逆时针方向,途经五个展厅和一个室外互动区。序厅“大泽洪泽——历史文化展”以白色卧碑展现洪泽湖大事年表,从当代向历史延伸,直到洪泽湖的源头4-5万年前。序厅还陈列有仿真的铁牛,这是洪泽湖大堤上为镇水患的铁牛,铸于康熙十八年,1984年就被定为省级文保单位。第二展厅展示现实与历史相交的内容,包括十几年前在洪泽湖地区出土的巨大的淮河古脊龄齿象牙化石、洪泽湖早期的“夏草湾人”腿骨化石和新石器时期的石锛、石斧、石刀等文物。大禹治水雕像让整个厅显得庄重,大禹是中华民族从历史到传奇再到神化的英雄,传说淮河入湖口处的龟山曾是他治水的指挥部之一。
第三厅以一面墙的黄河水奔涌而下为特色,伴随着雷鸣电闪,水浪滔天,强烈震撼着每一个游人。站在玻璃地面上,脚下洪泽湖的全景图形在一串轮廓灯中突显出来,从黄河夺淮到洪泽湖的形成,千百年的辛酸和故事都从这滔滔的黄水中寻找脉络。
第四厅表现的是洪泽湖上最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洪泽湖大堤。这个大堤从汉朝陈登开始修筑起,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早期称高家堰,又称过捍淮堰。在明朝中期,潘季驯治理黄河并淮河时开始以石工墙垒砌大堤,石与石之间用铁锔相咬,石缝是糯米汁拌石灰粘合,石工墙的背面砌有河砖,这种筑堤技术在当时是最先进的。石工墙大堤于乾隆十六年才告全部完成,历经明清两代171年,堤高逾9米而总长度达70多公里,其高度和宽度均超过了明长城的规模,因此无论在水利史和建筑史上都是一项了不起的伟大工程,被称为“水上长城”。
洪泽湖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代水文图、传统渔船模型、渔家生活器具等实物资料,以及渔歌号子、芦苇编织技艺、传统造船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定期举办特色展览和体验活动,如非遗系列展之刘兆湘船模展、金高坤剪纸作品展等,让群众了解非遗技艺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