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318号,是上海第一个现代化的鲸类科普教育基地,也是上海市水生生物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前身为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于1952年创建的鱼类标本室,2002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鲸馆并正式开放,2008年随着上海水产大学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而改为现名。博物馆建筑面积1036平方米,是依托鱼类学、水生生物学、海洋生物学、资源学等学科底蕴而建的特色展馆,专业从事收集、研究、保管、展示海洋生物及其文化的博物馆。馆藏标本达4万号,展出水生生物标本1000余种,包括国内罕见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18.4米的雄性抹香鲸外形标本与骨骼标本,以及长达3.3米、重达319公斤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标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副长达18.4米的抹香鲸标本和骨架,这具标本来源于2001年5月14日在广西北海琼州海峡发现的巨鲸尸体,由国家农业部渔业局决定由上海海洋大学制成标本供科研教学使用。除了抹香鲸外,馆内还珍藏有"海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印太洋驼海豚)标本,有活化石之称的鹦鹉螺、翁戎螺,以及不少具有重要生物学研究价值的鱼类、虾类模式标本,还有数百件绚丽多姿的贝类标本和造型别致的鱼文化展品。博物馆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对话"、"人与环境和谐"的理念,致力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展示丰富的海洋生物标本,博物馆不仅让观众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也传递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博物馆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上午9:00-11:00,下午13:30-16:00,法定节假日暂不对外开放,团队参观需提前3天预约。作为高校博物馆,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不仅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也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是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文化的重要窗口,每年吸引众多学生、市民和海洋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