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解说词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300号,是中国大型的专业昆虫博物馆。该馆前身是1868年由法国神父韩伯禄(P. Heude)筹建的徐家汇博物院(Musée Zi-Ka-Wei),1883年在徐家汇建成,后因标本众多无法储藏,于1930年在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兴建新的院舍,并取名震旦博物院(Musée Heude)。1953年归属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2001年并入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2002年正式组建上海昆虫博物馆。 上海昆虫博物馆总面积4100-4400平方米,包括序厅、昆虫生命厅、昆虫世界厅、昆虫与人类厅、昆虫文化厅及互动体验区等特色功能区。馆内收藏了中国各地昆虫标本120多万号,是我国大型专业昆虫馆之一。博物馆全年开放,节假日无休,开放时间为每日9:00-16:30,16:00停止售票。门票为成人15元/人,学生和儿童7-10元/人(学生凭电子学生证享受学生优惠票价)。 昆虫生命厅通过"时空隧道"的设计,带领观众穿越几十亿年的时空,经历地球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漫长演化历程。展厅展示了原始昆虫出现在显生宙古生代志留纪时期(距今已有4亿多年)的化石,以及有翅昆虫出现于石炭纪时期(约三亿六千年前)的标本,展现了昆虫作为动物界较早飞行家的演化历程。 昆虫世界厅主要介绍了昆虫纲的三十四个目以及各目的主要代表昆虫,通过昆虫分类系统树将各目的地位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底部的昆虫比较原始低等,出现较早,越往上部发展,昆虫越高等,出现越晚。展厅陈列了34个昆虫目的代表物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独角仙等珍贵标本,让观众惊叹于昆虫物种的多样性。 昆虫与人类厅特别策划了鸣虫展,以自然界的鸣虫为主题,主要涉及鸣虫的文化、种类、发声原理、鸣声内容和作用、声音接受器、人类的鸣虫仿生、鸣虫的饲养、自然资源的保护等六个方面。在江浙和京津地区有众多鸣虫的民间爱好者,他们以虫会友并已经形成一种虫文化,博物馆通过展览将这一悠久的虫文化历史科学系统地展示给观众。 昆虫文化厅展示了昆虫在艺术、民俗中的应用,如蝴蝶工艺品、鸣虫器具及斗蟋蟀文化等。观众经常会在衣服上、图片上看到昆虫图案,尤其是蝴蝶,因其美丽而被称为"会飞的花朵"。土著圆形图中的昆虫图案代表吉祥、富贵、幸福等美好寓意,体现了昆虫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上海昆虫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昆虫世界的窗口,也是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近年来,博物馆荣获"上海市科普实事工程突出贡献奖""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先进集体奖""徐汇区科普工作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博物馆还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如与上海明珠美术馆合作举办"虫启计划——活体昆虫博物馆特别展",以"触碰微小,重启伟大"为主题,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以昆虫为钥匙,开启一场跨越3.5亿年生命智慧的探索之旅,重塑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敬畏与认知。 作为拥有150多年历史的昆虫博物馆,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不仅保存了丰富的昆虫标本和文化遗产,也通过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和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昆虫知识,传播生态保护理念,成为连接科学与公众的重要桥梁。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