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鲁迅纪念馆 解说词

欢迎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人物类纪念馆,也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名人纪念馆。纪念馆于1950年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着手筹备,1951年1月7日正式对公众开放,馆名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笔题写。纪念馆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甜爱路200号鲁迅公园内,占地面积4212平方米,建筑面积5043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浓郁江南民居风格的二层庭院式建筑,白墙黑瓦,被青翠碧绿的树木环绕。1994年,纪念馆被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上海鲁迅纪念馆同时负责管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和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鲁迅故居"。纪念馆内设有1650平方米的陈列展厅,以鲁迅手稿、文献照片、遗物为基础,辅以雕塑、场景、蜡像及多媒体影视等多种展示方法,从"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华夏民族魂"五个专题,全面展现鲁迅为追求民族和社会解放而英勇斗争的生平业绩。馆藏文物资料20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23361件套,包括鲁迅手稿、藏书、藏书票、版画等珍贵藏品。纪念馆定期举办各类特展,如"刀笔峥嵘"版画特展、"方寸书香"藏书票展等,通过丰富的展览活动传播鲁迅精神。上海鲁迅故居位于山阴路132弄9号大陆新村,是一幢红砖红瓦的三层新式里弄建筑,始建于1931年,是鲁迅在上海的第三处寓所。鲁迅于1933年4月11日携妻儿迁入此地,直至1936年10月19日清晨在这里逝世。故居内部陈设丰富,包括会客室、餐室、卧室兼工作室等,其中鲁迅的书房"且介亭"是他进行创作和翻译工作的重要场所。在这里,鲁迅先后写作和编选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以及《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7本杂文集,翻译了《死魂灵》等4本外国文学作品,编印出版了《木刻纪程》等中外版画,还编校出版了瞿秋白的译文集《海上述林》。故居底层围墙内有个小天井,鲁迅先生曾亲手种植了桃树、紫荆花、夹竹桃等植物。1950年,故居在鲁迅妻子许广平的指导下复原,1959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故居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力求还原新式里弄的建筑特色,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走近"更真实的鲁迅。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