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解说词

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东炮台路1号,距天津市区约45公里,是近代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防屏障。明朝嘉靖年间为抵御倭寇开始构筑堡垒,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建圆形炮台,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已形成由五座大炮台、十二座土炮台组成的防御体系。咸丰八年(1858年),僧格林沁全面整修炮台,共建五座,分别以"威"、"震"、"海"、"门"、"高"命名。 从1840年至1900年的六十年间,外国列强先后四次对大沽口发动入侵。面对强敌,大沽军民浴血奋战,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气概。现保存较好的是"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两座遗址。 博物馆于1997年开放,主体建筑采用预锈板幕墙技术,外形呈不规则放射形。展厅分为"京畿海门"、"沽口御侮"、"国门沦陷"三部分,通过声光技术、沙盘模拟及文物展陈,系统展现四次大沽口战役史迹。镇馆之宝大沽铁钟铸造于1884年,1900年被英军掳至英国,2005年经中英协商回归祖国,成为流失文物回归的典范。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