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解说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平街校区内,自1990年建成以来,经过一年多的提升改造后重新开馆。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课和来宾参观的首选之地。 博物馆馆藏丰富,收藏有历代医史文物2000余件,善本医籍200多种,各类中药标本2800多种,包括植物药浸渍标本、矿物药标本等5000余份。其中,中药种类、数量在全国中医药博物馆中名列前茅,馆内汇集古今中医药学著作、杂志、图片等珍贵资料,以及别具特色的原创古代中医画像、医史故事绘画等。 博物馆分为中药综合展厅和中国医学史展厅两个主要展区。步入中药综合展厅,淡淡的中草药味飘香,这里陈列着600余种常用中药,3000余份标本,按照"解表药""清热药"等功效被分门别类地展示。展品涵盖中药材、中药饮片、植物药浸渍标本、动物剥制标本及矿物药标本等,展示维度之丰富,在全国高校中堪为翘楚。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清代圆药柜首次亮相,为难得一见的医药文物珍品。此外,大型植物药材等也是首次展出,其中一根足有一人高、最粗处直径近半米的葛根格外引人注目。这味中药材主打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的功效,其巨大的体型展现了中药材的自然生长状态。 在矿物药展区,展示了朱砂、炉甘石、雄黄、雌黄、孔雀石等耳熟能详的矿物药材。馆长卢颖教授介绍,在已知的上万种中药资源中,矿物药仅占约150种,数量虽远少于植物药和动物药,但疗效确切,作用迅速,在中医药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比如表面呈橘红色的雄黄矿石,入药有杀虫、解毒之效,但长时间受光照射后表面的雄黄可以转变成明黄色的雌黄,还会变为白色剧毒砒霜,因此用药须遵医嘱。 大型植物药材展区还展示了甘草、黄芪、红芪、苦参、贯众等中草药,大而奇特是它们的共同特点。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中药材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医学史展厅则通过历代医史文物、善本医籍等展品,系统展示了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古代中医理论的创立到现代中医药的发展,从名医大家的学术思想到民间验方的传承,展厅全面呈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博物馆还设有九大仙草、中药炮制、外来中药等专题展区,这些都是首次露脸的新展区。九大仙草展区展示了石斛、天山雪莲、人参等珍贵中药材,中药炮制展区则展示了传统中药加工制作的工艺过程,外来中药展区则展现了中医药文化与世界医药文化的交流融合。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重要教学科研基地,博物馆不仅为在校师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资源,也为社会公众了解中医药文化提供了重要平台。通过丰富的展品和系统的展示,博物馆生动诠释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价值,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和标本的收藏场所,更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中心和教育基地。它通过实物展示、图文说明、多媒体互动等多种形式,让参观者能够深入了解中医药的历史渊源、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