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五塔寺村24号,是一座陈列北京地区石刻文物的专题性博物馆,隶属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博物馆建于1987年10月,坐落于明代真觉寺(俗称五塔寺)遗址内,占地近2万平方米。
真觉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成化九年(1473年)建成金刚宝座塔,寺内原有大小殿宇楼阁200余间。后因避清雍正帝胤禛之讳,改名真觉寺。清末寺庙毁于大火,仅存金刚宝座塔。金刚宝座有着中印结合的建筑风格,是明代雕刻艺术的杰作,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展示北京地区石刻文物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收藏有北京地区的碑碣、墓志、造像、经幢、石雕等各类石刻2600余件。室外陈列分区分类布展,展品共计372件,反映了北京地区相关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内容。室内设有《北京石刻文化展》,概括介绍了石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塔内设有《真觉寺金刚宝座历史文化展》,展示了真觉寺及金刚宝座的历史与价值。
博物馆还定期举办特色展览,如2023年9月16日开幕的"积代衣缨——纳兰成德宗族北京碑刻文物史料展",首次集中展示了纳兰成德(即纳兰性德)及其家庭成员的墓志及拓片,用翔实的史料解答了改名原委。展览中最重要的一件展品《纳兰成德墓志底》,记录了他因避讳康熙太子保成(胤礽)之名,曾更名为性德的原因。这方墓志的原石于1972年出土于海淀区上庄镇皂甲屯纳兰家族墓,以寥寥数笔记录了纳兰成德的生平,形容其词风"清新秀隽,自然超逸"。
北京地区有着极为广泛的石刻文物资源,石刻遗存分布面积广,品类齐全,数量众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遗址等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遗址留下的数以万计的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石砧,到作为唐代以前的北陲重镇和辽金以来的国家都城,尤其是元、明、清三代皇朝帝都留下的无数石雕、摩崖、碑碣、墓志、帖石,先人用智慧的双手和一把把铁凿、雕刀创造了类型多样、制作精美、形制壮伟、内涵厚重的"北京石刻",在幽燕大地留下了人类文明的轨迹。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