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解说词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东经路21号,是我国第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该馆隶属于北京市文物局,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同时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博物馆成立于1981年,由罗哲文等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和文物古建专家呼吁成立。1988年6月成立筹备处,1989年8月14日正式成立。2023年,博物馆闭馆修缮,同年7月18日重张开放,保留线下购票方式,并新增线上购票服务。 博物馆建筑面积18723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5961平方米,占地七万多平方米。截至2022年,博物馆共有藏品833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8件(套)。藏品以北京地区建筑文物为主,其中以石质类、砖类及瓦类居多,涵盖城市功能建筑、坛庙建筑、民居建筑等多种建筑类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隆福寺万善正觉殿明间藻井和毗卢殿藻井。 博物馆包含两组基本陈列,分别是位于太岁殿院落的《中国古代建筑展》和位于神厨院落的《先农坛历史文化展》。此外,博物馆还开设《北京坛庙文化展》《沈阳故宫建筑艺术展》两个专题展。 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并举行亲耕典礼的场所,与天坛隔街相望,位于城市南中轴线西侧,是目前北京皇家祭祀体系中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一处。每年农历二月或三月,皇帝都会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来到先农坛举行祭祀先农和亲耕籍田的典礼,以此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并表示劝课农桑之心。明清两朝的皇帝于每年春日率百官来此,亲自手执耒耜在著名的"一亩三分地"藉田,并祭祀先农,同时发市"藉田诏",以告示天下,劝农耕作。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先农坛的祭祀功能逐渐淡化,1915年民国政府在先农坛内坛区设立先农坛公园向市民开放,外坛的区域被多家单位占据。1936年,为迎接在北平举办的华北运动会,在先农坛外坛的东南角修建了"北平公共体育场"。 博物馆现有基本陈列设在拜殿内,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史"陈列,展览面积700余平方米,展品有照片、图纸、资料百余幅,文物80件套,模型50件套。建筑模型为展品的一大特点,精选展出各时期有特点的古代建筑,让观众能够直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技术成就。 博物馆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暑期期间周二闭馆,周一不闭馆),门票成人15元/人,学生8元/人(18岁以下未成年人免票),每周三前200名观众免票。2022年3月30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第一批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览和活动,向公众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辉煌成就和深厚文化底蕴,是了解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窗口。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