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自然科学类 0 粉丝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由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中药标本陈列馆、校史陈列馆组成以及百草园、杏林苑等组成,3层单体建筑呈半圆半方造型,寓意为“天圆地方”。针灸铜人是清乾隆(1744年)御制的,高46cm、宽22.8cm、厚16cm,表面铸有经络和腧穴,但未铸经穴名称。据锦盒文字和文献记载,它是乾隆帝为褒奖编纂《医宗金鉴》有功之臣,于乾隆九年御制的针灸铜人之一。铜人为老妇形象,体态丰腴自然,面部表情慈祥生动,表面共有580个穴位,用锦盒包装并附注,弥足珍贵。...[ 介绍 ]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创立于2004年,前身为1938年7月建立的中国第一所医学史专业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已有80多年的历史。博物馆为3层单体建筑物,呈半圆半方造型,寓意为“天圆地方”,建筑面积6314m2,展览面积4050 m2,馆外有近万平方米的“百草园”。反映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影。馆藏文物14590件,古今医籍6000多册,医药报刊3000多册/种。展出文物文献及中药标本1600余件。年平均接待量10万人次。博物馆基本陈列以历史时代为经,以医学史实为纬,分为序厅、原始医疗活动、古代医卫遗存、历代医事管理、历代医学荟萃、养生文化撷英、近代海上中医、本草方剂鉴赏、当代岐黄新貌九个部分,同时博物馆临展区不定期推出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是观众知晓中医药历史,了解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卓越贡献,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博物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普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教委二期课改基地、外国留学生体验基地。

都说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当你走进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这种感受会更加直观。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外国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基地。其前身是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有80年的历史,馆藏文物一万多件,是我国目前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药史专业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面积6314平方米,展览面积4050平方米,馆外有10000平方米的“百草园”,种有600多种药用植物。

一踏进这座以“天圆地方”为设计理念的建筑,首入眼帘的是巨幅地面铜雕“中医药千年回响”,铜雕以艺术手法再现了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骨针到《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十二字警言。迎面树立的则是“精、气、神”雕匾,为中医药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做出了很的诠释。

 “镇馆之宝”是摆放在二楼展厅1744年铸造的针灸铜人。据文字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编纂了综合医学丛书--《医宗金鉴》,这座针灸铜人是乾隆皇帝对编者的赏赐。而当时的这批针灸铜人如今国内仅存此一件。南北朝时期的手术器械、晋代丹丸、宋代“内府”黑釉大药罐、明代香炉,《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一件件文物诉说着中医药发展的千年历程。

同样现代科技为传统的中医药注入了新生,“太医署”多媒体场景,演绎了我国唐朝由国家设立的医学院校教学医疗情况,你在观看的同时还可以“进入”场景做一回学生,拍张“大头贴”。“针灸铜人”互动场景,能让你“穿越”时光,模拟古人针灸教学和考试。脉象仪能让你感受平时中医常说的“滑脉、悬脉、洪脉”,而四诊仪,通过多媒体的“望闻问切”能告诉你体质状况,指导你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当然,你也可在针灸智能人身上过把“中医”瘾。

博物馆还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人群设计了许多主题活动。“闻香识药”,是博物馆的传统项目,观众不仅可在“百草园”认识常用药物的“真面目”,还能将药用植物盆栽带回家。端午前后做香囊:“预防感冒”、“提神醒脑”、“防虫叮咬”,量身定做、各取所需。夏做“六一散(痱子粉)”,冬做“护手霜”。做艾条,尝五味,百草园寻宝,制作腊叶标本等等,让观众在活动中走近“灵丹妙药”,当一回现代“李时珍”。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就像一本鲜活而生动的中医药大字典,等待您的“探秘”!